1,可怜的小贩
大概是在年前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一直觉得做小生意、开小门店的人,都非常无助、可怜。
我坐在公交车上,透过车窗观察沿街商店门铺,总是看到稀稀拉拉的人流。于是我就想,那些店主,靠什么生活呀?他们收入肯定少的可怜。他们能养的起家吗?孩子能上得起学吗?
我走到大街上,看到卖烤红薯的小贩儿,看到卖青菜的小贩,内心就觉得非常地恐慌。我担心他们的收入不能够让他们维持正常的生活,无法供养孩子上学。真的,我觉得他们太可怜,太无助了。
我甚至不愿再多看他们一眼。
2,心理世界
我把我这种感觉分享给我的一个朋友,他直言不讳的说,那是你觉得他们可怜无助。
难道现实中他们真的不是这样子的吗?他们那么辛苦,却赚不了几个钱。这难道不是现实,而只是我内心的感觉吗?
朋友说,你看到那些小贩坐在寒冷黑暗的大街上,没有客人。但是他们内心也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他们内心并不一定觉得自己可怜。
听到朋友这么说,让我感到很惊讶,原来对待同样一件事情,我们两个的感觉,竟然如此不同。
后来,我从佛经当中读到一句话:心地不平。说一个菩萨,看到人间的痛苦,总是去亲身亲为帮助别人。后来有一个佛告诉他,那是他“心地不平”。他一下子就开悟了。
而我并没有马上开悟,但我由此知道,面对同样的客观世界,每个人内在的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
3,心理世界的构成
我们的心理世界,是由我们过去的经验构成的。
简单的来讲,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后,我们要让自己活下来,那就需要跟外部的人和世界打交道。在这个互动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得到满足,满意,或者失望,痛苦的体验,并由此形成对他人的世界的看法,也由此形成了对自己的看法。
这些对外部世界,他人和自己的体验和看法,就构成了我们的内在心理世界。或者叫做客体关系。用一个哲学的名词可以叫做人生观,世界观。
由于每个人的早年生活经历,成长的环境都是独特的。即便是在相似的环境中,由于每个人的特质不同。于是,就形成了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独特的内在心理世界。
4,感知外部世界
就像拥有了一副心灵地图,拥有了一个心灵导航仪,一盏心灵的灯塔。我们就用这幅地图,这个导航仪,这个灯塔来照亮我们前进的路,它便成为我们认知外部客观世界的工具。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或者说很多人,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在用这个工具。就像戴着眼镜戴久了,我们并不以为我们在透过眼睛看外部世界。更何况,这副眼睛可能是一副变形的,有色的眼睛呢?那我们怎么能看到外部世界的真相呢?
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的外部世界,只不过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而已。
佛家讲“相由心生”,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所感知到的外部世界,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投射。是一种虚妄的假象。
5,进入内在
我是从年开始接触心理学的。我听到我的导师约翰.贝曼,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进入你的内在。
年,我进入到我的内在,深深地触摸到了内心的恐惧,无助,愤怒。带着这种感受,我看到外部的世界是那样的无助和可怜。
也许,我不敢承认这些感受是我自己的。所以才把它们投射到小贩儿身上。
后来,在我学习心理学的过程当中,我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心理世界。这个心理世界决定并影响着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
说得再深入一点,我们在生活当中的痛苦,麻烦,困扰,甚至欢乐,愉悦,幸福,其实是由我们的内在心理世界,决定和影响的。
从此,我打开并走进了内在心理世界。我开始进行自我疗愈,也开始帮着别人。那其实就是帮着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
后来,我从事的心理咨询工作,着眼点也一直放在改变当事人的内在世界,心理世界层面。
6,现实检验
人,拥有心理世界,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法宝。
但是,所谓的心理问题,那就是,只活在自己的心理世界当中,并且误以为外部的世界也是自己内心想象的样子。
如果总是活在“我以为”当中,那就是心理疾患。也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精神病,就是无法区分自己内在心理和外部世界。神经症,是内心和外部世界之间,存在大量的冲突。边缘型人格就是介于二者之间。心理健康,就是能够合理的区别,内在心理世界和外部客观世界。这是心理学上划分心理健康的一个连续谱。
所谓的心理健康是什么呢?那其实就是从主观,内在,心理的世界,走向客观世界。这样的一个能力,就是现实检验能力。
通俗一点说,当你内在有一个想法,有一种感觉的时候,你要拿到现实当中进行检验,看是不是真的。拥有这样的一种能力,你就会走向心理健康了。为了心理健康,你需要从内心走向外部客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