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性精神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家精神病专科医院用画展圈粉年轻人 [复制链接]

1#
张沁文(前排右一)和其他布展的年轻人,此次布展他们都是义务劳动。受访者供图“爱,食物与生命”主题展的宣传海报。受访者供图“妈妈,半年前我和你讲过同学饮食紊乱的状况,其实也发生在我身上。你只看见我瘦了很多很多,又胖了很多很多,闭经了很久,又治好了。但你不知道我一个人走过、哭过、摔倒过的80%康复路程。”“那些食欲,体重秤上的数字,食物包装上的热量表裹挟着我的生活,我被围得密不透风。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在这种恐惧和自卑中,我一边用食物填补内心的空虚,一边狠狠把它们吐出来防止自己变胖。但我一直知道,那只是食物,那永远替代不了爱。”上述这些进食障碍患者的心声选自张沁文自媒体账号的公开留言。张沁文曾经也是一名进食障碍患者,年,张沁文23岁,体重只有50多斤,体脂率不到2%,一度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ICU)。现在的张沁文已经康复,并成为一名进食障碍的科普博主。7月1日,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一场以科普进食障碍为主题的展览开展,展览的名字是“爱,食物与生命”。张沁文是策展人之一。展览中的一件展品便是张沁文收集的关于进食障碍的网友留言,展品的介绍语写道:“来自大家冰山一角又震耳欲聋的点滴,组成了泉源之地。”“爱,食物与生命”主题展的一组作品《我的朋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让进食障碍患者被看见展览开展当天,上海下雨,但现场仍来了上百名参观者,以年轻人为主。展览场地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一条走廊里。这条多米长的走廊墙壁上陈列了70多件展品,大多源自进食障碍患者。其中一件展品是“长”了尖刺的餐具,一双手因为拿着这样的餐具吃饭被刺出血。张沁文觉得,这幅作品很好地反映了进食障碍患者的困境。“对一个进食障碍患者说‘你要好好吃饭’,就好像跟一个断了腿的人说‘你要站起来’一样。”张沁文说,这种感受很难用语言描述,而艺术作品则能更直接地表达患者的痛处。展览所在的走廊位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外,医院康复科的一项治疗内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赵敏在展览的开幕式上表示,艺术展是提升公众健康意识、促进患者康复的有效途径,期望通过此类活动,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立了进食障碍诊治中心,该中心主任陈珏介绍,进食障碍是以反常的进食行为和心理紊乱为特征,伴发明显体重改变和(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类心身疾病,主要包括厌食症、贪食症和暴食症三类。其中,厌食症的死亡率高达5%-20%,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障碍类疾病。高死亡率的同时,厌食症还伴随着高治疗拒绝率和治愈前高脱离率。“厌食症患者的特点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往往是父母带着他们来看病,或者学校老师发现孩医院检查。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非常害怕体重增加,导致治愈前脱离率高。”陈珏说,厌食症属于精神科的难治性疾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食障碍诊治中心是此次展览的主办单位。展览中一件展品的介绍信息写道:“热爱食物是一种哲学,一种信仰。但是在如今纷繁的信息和快节奏的生活中,它往往被掩盖了色彩,我们让焦虑夸大了对自己外貌的不满,把情绪发泄给了饮食。”张沁文还记得,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她恐惧每一粒米。吃饭的时候,她会悄悄地把米饭藏进衣服的口袋里。妈妈洗衣服的时候,经常会在口袋里发现食物。被确诊之前,张沁文曾去过内分泌科、妇科等科室,花了很多钱,却又查不出病因。这医院。确诊过程之所以波折,除了她自身不愿意面对疾病,还因为当时进食障碍的知晓率不高,在医生群体中也是如此。波折的确诊过程,也是张沁文走上科普之路的主要原因,“我在(医疗资源充足的)上海花了1年半的时间才确诊,进了ICU才知道自己得了进食障碍。”张沁文说,很难想象在其他地方得这个病的患者,确诊之路该多艰难。年,张沁文办了一次“进食障碍”的市集,当时大多数人都只是路过了看一眼,对进食障碍的概念并不了解。年,她办了一场以“身材焦虑”为主题的展览,希望用更直白的概念吸引普通受众,再深入探讨进食障碍。这次办“爱,食物与生命”展览,张沁文希望让更多人看到并了解进食障碍。有些人认为进食障碍是由审美取向导致的,“这只是浮于表面的,其实有很多更深层次的致病原因”。张沁文说,“被指责胖、丑时,并不是每个人听到后都会立刻想到用节食来解决问题。”“爱,食物与生命”展览是公益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官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