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性精神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哪些人是潜在的家暴者为什么人们被家暴后还 [复制链接]

1#

近段时间,各种有关家暴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

知名美妆博主宇芽公开自己遭遇家暴的经历,“面对家暴不再沉默”引发热议;

著名演员蒋劲夫再爆家暴,“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的热搜登顶;

“家暴施暴者有哪些共同点”,“30%中国已婚妇女曾遭家暴”等家暴话题引发全民大讨论,很多被家暴的女性也都站出来发声和控诉……

施暴者的心理是怎样的?为什么被家暴后人们还不离开?面对家暴,我们又能做些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家暴。

01

家庭暴力是什么?

家庭暴力是指亲密关系中,以获得或维持权力和控制为目的,实施一系列虐待或者暴力行为。

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对家庭暴力的定义为:“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根据施暴形态的不同,家暴可以分为身体暴力、性暴力、情绪暴力、经济暴力、心理暴力等五种类型,很多时候多种类型的家庭暴力是共同存在的。

在我国2.7亿个家庭中,30%不同程度存在家庭暴力;每年约40万个解体的家庭中,1/4缘于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受害者中绝大多数为家庭妇女,约占72%,16周岁以下儿童约占15%,老人约占11%,施暴者绝大部分为家庭成年男性,约占96%。

近期一项针对大学生家庭暴力的调查研究显示,近70%的被调查大学生遭受过至少一种家庭暴力,遭受双重家暴的大学生占总样本的31%,显示家庭暴力和双重家暴在中国极为普遍。

而且家庭暴力的范围正从农村向城市、从低文化素质向高文化素质人群蔓延。而这些家庭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他们成人后使用暴力的概率要比一般孩子高15倍。因此,家庭暴力问题是全家人无法抹去的痛苦经历。

有时候,作为连锁反应,家庭暴力导致更大的暴力犯罪,受害者的过份反抗可能会使得受害者变成加害者,造成家破人亡的惨案也不是少数。

柴静曾写过一篇报道,名叫《沉默在尖叫》,它揭露了长期忍受家暴的妇女们是怎样被逼至绝境,又是怎样在“被家暴致死”和“杀死施暴者”中,选择了后者。以下摘自《沉默的尖叫》:

在“东方时空”时,我看过法学会的一份报告,各地监狱女性暴力重犯中,杀死丈夫的比例很高,有的地方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人-——男人,死了;女人,活着的都是重罪:死缓、死缓、无期、无期、无期……

她穿着蓝白相间的囚服,一只眼睛是鱼白色,是出事前几年被丈夫用酒瓶砸的,啤酒流了一脸,“瓶子砸在眼睛上爆炸了,一下就扎进去”,眼珠子好像要掉下来了。
  

她当时没有还手。

她被打了二十年,忍了二十年。她说不知道最后怎么会动手杀人,那二十七刀是怎么砍下去的,一片空白。“我可能是疯了。”她说的很平静。她在法庭上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护。

村子里七百多人联名请求法院对她免于处罚,死者的母亲就住在紧挨着他们卧室的房间里,八十多岁了,为她求情:“她是没办法了,没办法了呀。” 

我问:“他打过您么?”

老人说:“喝醉了谁也不认,一喝酒,一喝酒就拿刀,成宿地闹。” 

小豆用铁棍把丈夫打死了,打在脑袋上,就一棍,他连挡都没挡,大概根本没想到。

她被判死缓,已服刑八年,但她始终不相信他死了。

她有一张尖细的青白色的脸,眼睛微斜,一边说一边神经质地摇着头:“他不会死的。”

我愣住了:“什么?”

她说:“他还没把我杀死。我死了他才能死。我没死他怎么能死呢?所以我不相信他会死的。”

(可滑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