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皮肤科最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50708/4652392.html来,先做一个思想实验!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你先在脑中想象一下:
有一群小朋友在两条铁轨附近玩耍,其中一条铁轨仍然在使用,而另外一条已经废弃停用。
现在,有七八个小朋友在正常使用的铁轨上玩耍,另外一个小朋友,则独自坐在停用的铁轨上发呆。
这时候,火车来了,距离那群小朋友的位置特别近,让它停下来已经不可能了。
而幸运的是,你正好站在铁轨的切换器旁边,可以让火车驶入那条废弃的铁轨。
这样做的话,你就可以拯救那一群小朋友,变成英雄,但是也意味着那个发呆的小孩要被牺牲,你该怎么做?
怎么样?
是不是感觉非常难以选择。
这个实验的悖论在于,那个发呆的小孩根本没有任何错误,他遵循了交通法则,甚至为了安全起见,还跟小伙伴怄了气,危险来临的时候,他是最不应该被牺牲的一个。
但是问题在于,另外一边的小朋友更多,牺牲他一个人,可以救七八个人。
这时候从纯粹理性的角度出发,难道不应该牺牲他吗?
相信你也感觉到为难了,而这种为难,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宝贵的东西,也就是俗称的“良心”,也就是我们这本书中所说的“良知。
”当然,这个实验还没有结束,你现在已经感觉到自己的良知在挣扎了,我们再来加点条件,看看你的良知会如何变化。
火车快要开过来了,你正在为难的时候,突然发现那七八个小朋友中,其中有一个是你的孩子,你该怎么办?
把火车切入废弃的铁轨,是不是已经变成了可行的选择?
正常人这时候依然会极其挣扎,原因无他,那个发呆的小孩根本就没有错,凭什么要被无故牺牲?
就算这时候你做出决定牺牲他,日后也需要面对长久的良心谴责。
但是,如果这时候,你接到了上级的电话,命令你让铁轨驶入废弃铁道,并明确表明这一切决定都跟你无关,所有责任都在他一人。
这时候你该如何选择?
我想,不管你怎么选,你都会陷入纠结,并且在事后,很难走出这件事情带给你的痛苦。
你为什么会感到痛苦?
你明明做出了最理性的选择啊!
明明保护了更多人的利益啊!
为什么还痛苦?
因为你有良知,你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关于良知,我们最熟悉的解释,就是王阳明《致良知》中的概念,在王阳明的眼里,良知存在于每个人的人心之中,他不需要思辨,不需要解释,遇到一件事,你马上就会用你的良知去分辨这件事儿的善恶好坏,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就是这个意思。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王阳明是对的,人人都有良知。
直到我看到了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的视频,以及后续关于这帮打人者的一系列信息。
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所有人都有良知吗?
有没有人,是完全没有良知的恶魔呢?
01、当良知沉睡
从唐山打人事件的视频中披露出来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几个细节: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这些暴力犯罪的案子中,犯罪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毫无底线,毫无道德,让人不能理解。
或者说,这些人,毫无良知。
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看了很多此类的案件报道,看得越多,我越发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一批人,他们缺乏人类最基本的良知。
他们,就是一群恶魔!
02、为什么没有良知的人,能隐藏在我们身边?
良知的概念如此深植于心,以至于我们很少会想到它。
在大多数情况下,良知都是一种本能反应。
除非受到极大的诱惑(谢天谢地,这种诱惑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很难遇到),否则我们绝对不会在每一个道德问题上都纠结来纠结去。
我们不会这样认真地问自己:我今天该不该给孩子午餐费?该不该偷同事的公文包?该不该抛下爱人一走了之?
是良知在背后默默地、自动地、持续地为我们做出了这些决定,以至于我们难以想象活在一个缺乏良知的世界将是怎样一幅图景。
因此,如果有人做了一个完全没有良知的决定,我们就会很自然地为他们做出一个与真相完全不相符的解释:
她一定是把给孩子午餐费这件事给忘了;
那个人的同事一定是拿错了她的公文包;
那个人一定是和自己的配偶过不下去了。
或者,假如我们并没有很仔细地调查过这些人,我们就会想出一些标签来解释他们的反社会行为:
他“很古怪”“很有艺术气质”“相当好胜”“很懒惰”“很愚蠢”或“总是这么无赖”。
除了我们偶尔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行为令人发指、让人难以为其辩解的精神病态的怪物之外,我们几乎看不到没有良知的人。
我们热衷于探究自己到底有多聪明,对别人的智力水平也同样非常感兴趣;
即便是幼小的孩子也能够分辨出谁是男孩谁是女孩;我们还会因种族差别而开战。
但我们对于有无良知这个可以用于划分人类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却总是置若罔闻。
很少有人知道“反社会人格”这个词的意思,不管他们在其他领域受过多少的教育。
他们更不知道这个词十有八九可以准确地用在一小部分他们认识的人身上。
而且就算在我们了解这个词的意思之后,绝大多数人还是难以想象缺乏良知是怎样一种体验。
事实上,如果不是诉诸移情作用,我们很难想象出另外一种体验。
我们能够想象自己完全失明,能够想象自己得了抑郁症,能够想象自己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能够想象自己中了彩票后的样子,或是其他成千上万种极端体验。
因为我们都曾迷失在黑暗里,都曾有过些许抑郁,都曾有过那么一两次感受自己的愚蠢。大多数人早就想好了要是获得了一笔意外之财的话应该怎么花。
在梦境中,我们的想法和意象还会变得错乱疯狂。
但要是我们完全不在乎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朋友、家人、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那到底会是怎样一种情形?
我们该拿自己怎么办?
不管是在现实中还是梦境里,都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给我们以提示。
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最接近的体验或许就是身体上遭受的巨大痛苦,以致我们暂时丧失了思考或行动能力。
但即便是处于极大的痛苦之中,罪恶感依然存在。
我们完全无法想象罪恶感全无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良知是个全知的监工,它为我们的行为定下规则,当我们违反时,良知就会对我们施以情感上的惩罚。
我们从来不必寻求良知,良知就像皮肤、肺或心脏一样天然存在于我们的身上。
从某种方式上讲,我们甚至不能把拥有良知算作一种成就而产生自我褒奖的心理,而且我们也无法想象自己没有良知的感受。
03、该如何辨认这类人?
1.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2.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
3.行事易冲动,无法提前做出计划;
4.易怒,具有攻击性;
5.毫不顾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
6.一贯不负责任;
7.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如果一个人同时表现出上述任何3项“症状”,许多精神病学专家就足以据此推定他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七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这条的意思是,反社会人格者无法忍受大多数社会规则,比如交通规则、商业规则,甚至法律条文。
他们不会从这些规则中获得安全感,而是会感觉到无法忍受的约束和控制,常常会表现为恶意打破规则,比如经常违章驾驶、惯常逃课逃班;无视法律,劣迹斑斑,频繁进出看守所。
第二个:惯于欺骗和操纵他人。
这一条相当重要,也非常容易产生歧义,需要详细解释一下。
我先来问一个问题,看到操纵他人,首先浮现在你们脑海中的场景是怎么样的?
我猜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暴力控制。
错了,操纵他人的手段多种多样,暴力是其中最不常见的一种。
语言暴力、精神压迫,甚至包括求饶、博取同情都属于精神控制。
总而言之,只要有人经常用各种办法,试图扭转你的个人意志,达成自己的目的,那么就是在精神操纵你,其中博取同情是最常见的一种。
我们经常见到有人用这样那样的原因博取同情,然后顺便把属于自己的工作或者麻烦转嫁给他人,这种就是典型的操纵他人。你们如果遇到,要及时看穿这种行为的本质,避免被操控。
我们接着说第三个特征:总是不负责任,惯常推脱。
这一条是鉴定反社会人格者的核心法则。
反社会人格者没有良知,也就没有附加在情感上的义务感。
这就导致,在他们的思维过程中,完全不会担负任何责任,不要小看这个特点,在极端情况下会导致恐怖的后果。
比如有的杀人犯,完全不知悔改。
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近些年发生的真实案例:年5月28日,山东的一家麦当劳餐厅,发生了惨绝人寰的杀人案,几个反社会分子,在众目睽睽之下杀害了一个女孩,大家可能都还有印象。就那几个杀人犯,甚至在法庭上都没有悔改,依然在寻找各种各样的原因逃避责任。
在反社会人格者的思维中,永远不会承担责任,而是想尽办法找借口推脱。
比如他们会说:你为什么惹我生气呢?你为什么挡我的道呢?你为什么要出现在那里呢?听起来是不是毛骨悚然?
是的,这种脑回路是正常人所不能理解的。这也是反社会人格者之所以反社会的原因所在。
以上三条,是反社会人格者的核心特征,接下来的几条特征都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合在一起说。
第四个特征:易冲动,无法实现计划;主导他行为的原因不是计划,而是情绪。
第五个特征:易怒,具有攻击性;这条很容易理解,斯基普就属于这种,正常小孩谁会以屠杀小动物为乐。
第六个:毫无顾忌自己或他人的安危。
第七个:毫无羞愧感。
社会人格者这个群体还有其他一些记录在案的特征,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特征就是他们能说会道,表面上很有魅力,可以借此诱惑别人,而这里的诱惑不单单指两性之间的吸引力。
反社会人格者身上的这种光辉和魅力,起初让他们看上去比周围的那些正常人更迷人、更有趣。
他们比其他人更随性、更热情,在某种程度上更“复杂”、更性感、更令人愉快。
这种“反社会人格魅力”有时会伴随一种浮夸的自我价值感,起初可能很有说服力,但仔细观察之后会显得奇怪甚至可笑(比如“总有一天这世界会见识到我的不凡”或是“要知道,我会让你遇到的所有异性都黯然失色”)。
另外,反社会人格者比正常人更加渴求刺激,这是他们经常罔顾个人安全做出危险的举动,或在社交、财务或法律方面铤而走险的原因。
他们的特色能力是能够诱使别人和自己一起冒险,并以病态性说谎、哄骗以及依附朋友,成为“寄生虫”而著称。
不管这类人受过多高的教育或者有多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在未成年时期都可能出现过行为问题,有时还可能包括药物滥用或青少年犯罪,而且他们永远都不认为自己应该为惹出的麻烦负责。
反社会人格者也以情感淡漠而著称,他们或许会把自己那空洞易逝的情感说成是情深意浓,实际上却是麻木不仁。
他们一点同情心都没有,也没有兴趣与配偶建立真正的情感纽带。
一旦剥离他们表面的光环与魅力,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婚姻是一厢情愿的,完全没有爱情基础,而且往往维持不了多久。
如果说反社会人格者的配偶在他们眼中有价值的话,那是因为配偶被看成一种财产,反社会人格者可能会为失去这一财产而感到愤怒,但从来不会为此难过,也不认为自己应该对配偶的离去负责任。
你身边有碰到过类似反社会人格者吗?
可以在留言区留下你的经历!
我是贺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