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性精神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两兄弟18000块卖掉祖传石板,后知价值 [复制链接]

1#

年,两兄弟拿着一块石板走进了北京的一家文物店里,店老板看了一眼便给出元的天价。可是成交没多久,两兄弟又找上门来,声称自己有精神障碍,买卖不作数。

当年母亲重病,在弥留之际把一块石板交给了兄弟两,并告诫他们要好好收藏,可两人当时都沉浸在悲痛中,都没有当回事,但毕竟是母亲的遗愿,所以两人也好好收着。

父母不在了,家里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于是两兄弟商量准备去外面闯闯,本以为不会再回来了。

可外面的世界哪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没多长时间两人就灰不溜地回来了,但两人很不甘心,准备再来一次。

可本金哪里搞呢?这是两人不约而同地盯上了母亲留下来的石板,母亲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东西,那应该是宝贝。

两人虽然相信母亲,但看着这块石板还是莫名的心虚,怕母亲骗他们,但这时候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于是带着石板两人来到北京,可去了好几家文物店都没人收,两人都绝望了,对此也不再抱任何希望了。

老大不由得抱怨:你说母亲为什么要骗我们,害我们把这东西带出来丢人现眼。

弟弟看着这东西也非常的来气,对哥哥说:走再去一家,给钱就卖。

于是两人又来到了一家文物店,从袋子里掏出石板,不在意地问:老板这个收吗?我家祖上传的。

好巧不巧,今天店里的秦经理正好过来查店,秦经理可是资深的文物专家了,入行多年,那眼界和阅历可是他人不能比的。

当他拿起石板看了一下,先是一愣,两兄弟盯着他看他这种表情,两兄弟心都凉了。

可没想到他的下一句话又瞬间让他们激动不已。

只见他拿着放大镜不停地观看,一边看一边惊讶地说道:这石板上的字,真漂亮呀!

我收了,可以不?

这个价格早就超出了兄弟两人的心里价,再加上之前跑了好几家一直没有人收,他们都不指望这东西能卖钱了,却没想到能卖出如此高价。

自然没有任何犹豫的,可以、可以,于是双方交易成功,两兄弟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几天两兄弟又找上门来,要求退还他们卖掉的石板.并且,还拿出一份“精神鉴定书”,声称是在行为不受控制时所为。

这是怎么回事呢?石板上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原来,交易成功以后,秦经理就带着自己的猜测,找几位同行专家开始对石板进行研究,最后证实了他的猜测:这块“石板”正是南宋时期的《洛神赋十三行》。

这个“玉版十三行”是个什么东西呢?

他年少成名,性情狂傲不羁。一生执著书法艺术,独创一派,成就卓著。

因为喜欢因为喜欢曹植的《洛神赋》,便经常提笔抒写。一不小心便写出一副被世人称为“行世小楷无出其右”的书法《洛神赋》,受世人追捧。可到了南宋晚期,王献之的真迹《洛神赋》已经变得残破不全,只残存中间的十三行。宰相贾似道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这十三行真迹,爱不释手。为了能够永久地保存王献之的字迹,他命人将这十三行字刻于不到一方尺、似玉非玉的石板上。这块石板后来被称为“玉版十三行”……“玉版十三行”清康熙年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这块石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没想到能再次见到它,所以当时秦经理在没有确定真伪的情况下,想都不想就买下了它。

在确认是真迹后,秦经理也没有私藏,因为他知道,这东西的价值,这东西的出世将会引起怎样的轰动,于是秦经理无偿上交给了国家。

如今,“洛神赋碧玉版13行被收藏在首都博物馆。”

跟秦经理想的一样,王献之的真迹一出,瞬间引起了轰动,媒体们也纷纷报道,一是:“玉版十三行”确实珍贵,二是:对于秦经理的无偿捐赠精神,值得宣扬和赞美。

本来两兄弟还觉得自己卖的值,可当看到报纸上写着:价值千万的王献之真迹《玉版十三行》无偿捐赠的标题。

瞬间两兄弟觉得自己被骗了,内心极为不平衡,想要要回石板,还声称自己有精神病,交易无效,但都被距了。

于是两人把秦经理告上了法庭,以隐瞒文物价值为由。

文物商店拿出交易发票,上面写明了“南宋王献之洛神赋刻石(十三行)”,并没有隐瞒文物的任何信息。

还有就是“玉版十三行”是无偿捐赠给国家的,也没有卖出千万的价格,所以这个价格本就不成立。

至于是不是精神病患者,经查证,兄弟两人确实有一个患有精神病,但不是发票上签字的哥哥,而是弟弟,所以交易是成立的,最终法院驳回了两人的诉讼。

辗转几回,也是应了那句话:“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