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
战胜恐慌和战胜病毒同样重要
既要严阵以待,也不必草木皆兵
那么,就个人而言,是否可以进行心理调适?有哪些好的方法?
被隔离和封闭管理的人们应该如何调整心态?
记者就此采访了云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副教授、云南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叶存春
就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记者:面对当前疫情,您认为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会对个体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心理影响?
叶存春:新型冠状病毒出现以后,不仅个人民群众带来身体的危害,同时也带来对个人和社会心理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客观的、不容忽视的。就个人而言,容易产生一些心理或者行为问题,例如恐慌心理。因为就目前而言,一部分人对这种病毒的危害性以及它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是不太知道的。这种不知道,自然而然的会让他们感到恐惧,害怕和担忧,出现如下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第一,焦虑。当焦虑产生时,人们会坐立不安,过度担忧,老喜欢东想西想,甚至会出现一些他想象中的恐惧。
第二,抑郁。抑郁很可能会让人的情绪比较低落,缺乏积极的期待和自信,甚至对生活和人生感到绝望。
第三,恐慌。本次疫情对一些个体而言是一个重大的应激事件,应激的过程里面人们可能会出现行为无序、身体机能发生紊乱、失眠、食欲不振、精力疲乏等症状。过度的恐慌还会导致群众去大量收集一些食物和一些大家认为的可以防止病毒的产品,甚至还会听信某些谣言,发表不适当的言论。
就社会层面而言,由于受疫情传染扩散面大以及风险程度高的影响,疫情下的社会心态往往发展迅速且容易变化。受民众普遍焦虑、恐惧、恐慌等负向情绪的影响,社会心态会表现出一定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异常。由于民众医学知识的匮乏,对统计数据的解读主观性较强,故而容易出现偏听偏信、谣言、从众等心理。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是不明情理的煽动,都容易点燃群体激愤,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事件中的民众容易情绪化,散失理性思考。因此疫情之下尤其应该注意社会心理预警,防患于未然。
记者:保持良好的心理是应对和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的重要方面。就个人而言,是否可以进行心理调适?有哪些好的方法?
叶存春:面对这场冠状病毒引发的心理问题,大部分人通过自我心理调适可以让自己恢复原来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常见的心理调适方法如下:
第一,有效的运动。冠状病毒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容易侵害一些体质弱、免疫力比较差的人群。病毒感染或者疫情都是在自然选择过程里的客观存在,人本来就生活在一个病毒所包围的世界里面,但是有些人一生都可能不会生大病,这跟身体免疫力和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近年来,人们身体素质普遍下降,更容易被病毒侵袭。预防感染的最好措施就是通过有效的运动健身,来加强自身的免疫力,从而降低被感染的风险。这段时间可以设计一个运动方案来让自己更好地运动,通过运动还可以改善自己的睡眠质量和饮食状态。
第二,正确对待舆论宣传。面对恐慌,我们要能够正确地看待网络里面的一些舆论宣传。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