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无论是对病人自身、家人,还是其他人群都有可能构成威胁和危险,可能致伤、致残,严重者可致人死亡,因此,对精神病人进行暴力危险预测十分重要。那么,家属如何识别判断病人的暴力危险程度?以下介绍一种简单的方法供家属参考。
通常,精神病人的暴力危险行为划分为5级:
1级,是指病人有口头威胁,大声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是指病人有打砸行为,但这种行为局限在家里,仅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是指病人有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是指病人有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5级,是指病人有持械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可能发生在家里、社区或其他公共场合。
危险性评估为3~5级的病人,属于高风险等级,这些病人随时可能发生暴力、攻击行为,伤害他人,甚至引发肇事肇祸事件,家属应医院住院治疗,避免意外发生。同时,按照国家精神卫生法规定,以及我国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工作要求,高风险病人属于所在地综治、卫健、公安、民*、街道/乡镇、残联等部门重点联合管理服务的对象。
对于危险行为评估为1-2级的病人,家医院就诊或复诊,及时治疗,或调整药物,尽早控制病情。
调查资料显示,暴力行为发生与疾病种类、精神症状表现以及病人既往有暴力行为史等因素关系密切。病人发生暴力行为前,可能会出现情绪、言语或行为反常的一些征兆,如果能对潜在的暴力行为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可以防止暴力攻击和恶性事件的发生。有关资料报道,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暴力行为发生率较高,其次为躁狂症、精神发育迟滞等。
由于精神病人受症状的支配,可能突发冲动、伤人、毁物等行为,对公众构成安全威胁,一旦发生,一方面立即报警,寻求公安帮助;另一方面,保护个人自身安全,及时有效应对,避免和减少伤害。当面对手持锐器或伤人物品正在实施暴力攻击的病人时,要沉着、冷静,尽量回避,少与对方交谈,避免增加病人的恐惧和敌意,惹祸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