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则狂妄,二则愚痴。我们大部分人,都有偏执的思想、错误愚蠢的信念,并因此经受过或深或浅的挫折。当他人病了,身陷泥潭时,我们没有资格想当然地轻飘飘来一句,“他的性格,本来就很容易得精神病”。
精神疾病是以感知、情感和思维等精神活动紊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而不是“思想病”。患病后人会感到明显的心理痛苦,出现睡眠、食欲方面的障碍,学习、工作、社交等社会功能遭受损害。疾病上的“轻性”和“重性”之分,并不说明病情的轻与重。
疾病极其复杂,它本身就意味着折磨,一个人从健康走向患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虽然,相关的研究与治疗由来已久,但迄今为止多数疾病并没有找到确切的病因。
精神疾病也是如此,科学地讲,精神疾病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其一,是内部因素,即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包括遗传因素和人格特征等;其二,是社会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及社会生活环境,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事件,以及自然和社会灾难等;其三,是各种理化因素(如酒、药物、工业中*等)及生物学因素(如各种感染、躯体疾病等)。
不可否认的是,内部因素是发病的基础,其他因素是发病的条件,个人性格因素确实对发病有一定的影响。但诸多的因素都只是发病的可能原因,而非决定性因素。在临床案例中,因性格引发精神疾病并不是主流致病因素。压死骆驼的不单是第一根稻草,也非最后一根稻草。
每朵花都有它盛开的理由,性格、脾气属于每个人的心理相貌,千差万别。然而不管你是内向腼腆,还是外向活泼,漫长的一生都会有多次徘徊在精神疾病边缘的经历。许多人误以为精神疾病都是因为内向、精神受刺激、小心眼、敏感多疑、想不开引起的,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每个人内心都有个敏感、脆弱的角落,有人可能赔了一大笔钱无所谓,但却可能因为某句话而情绪崩溃、彻夜难眠。
一滴水中看世界,半片花上窥人生。现代人的烦恼很多,有无尽的事情要去焦虑、担忧。放大自己的恐惧,进而贬低他人,都是从内心的错误认识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