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精神病家属的接触中,经常能听到他们感慨:“精神病太难治了!他们是不是永远也好不了了?”
当患者出现病情不断反复,甚至加重的现象时,很多家属往往会丧失信心,从而消极对待,实际上,家属作为患者最亲近、最在乎的人,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非常关键。
有时候病人治疗效果不太好,很可能是患者家属做错了。
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常见错误行为
“病耻感”作祟,错过最佳诊疗时机
“病耻感”,是精神病治疗和康复路上的拦路虎,也是深藏在患者及其家属心中的一道疤。
当患者出现精神病症状后,很多家属为了遮掩事实,往往没有第一医院进行科学医治,从而导致错过了最佳诊疗时机。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按照传统药物规律治疗,发病前3年有效率约70%;第5年降为30%,开始伴有社会功能下降;第8年降为15%,社会功能基本丧失;第10年降为5%。随着病程越长,治疗效果越差,社会功能逐步下降,导致功能衰退,甚至丧失治愈的机会。
心急乱投医,听信偏方
当患者病情加重以后,医院能迅速药到病除,当短期内治疗效果不明显时,便开始质疑医生的医术或疗法,想把患者接出院后另求高明、另觅良方,这种心急乱投医的做法严重干扰了病人早期的系统治疗,弊多利少。
有的家属还会轻信虚假广告和社会“偏方”,不远万里求医讨药,花钱给病人买“补品”,这些不正确的治疗手段不仅耗财费力,更容易令患者的疾病进一步加重,使疾病更加难治。
盲目宠溺病人,未督促病人服药
而在治疗过程中,盲目对患者近乎溺爱的迁就也会成为治疗的一个难题。比如患者自我感觉良好自行停药,或觉得抗精神病药物有副作用以绝食等方式要求停药,家属拗不过后默许,从而致使患者病情反复,逐步转变成难治性。
患者家属做到这些,治疗事半功倍
家属除了看护和照顾患者外,更肩负着整合医疗资源的重任,如果家属能当好医生的好帮手,精神病的治疗也许并不难!
做好患者及自身的心理建设
精神病的治疗过程漫长而缓慢,对患者及其家属都是考验,有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效果可能仍不明显,并伴有反复发作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患者会对治疗失去信心,家属可能也会开始对病人产生厌倦心理,不再送病人住院治疗,不督促他们长期、按时按量服药,这是完全错误的!家属要一定要树立信心,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配合医生做好家庭防护
由于精神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和治疗周期的漫长性,患者出院后也并不意味着病情完全康复,为了防止复发,家属一定要配合医生做好后续的防护工作,简单概括就是“看听说管”,这些都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看
多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有无发病的早期症状、服药后的反应、有无副作用发生等。
听
注意倾听,即便患者有一些不合理或歪曲的想法或行为,也不要随意地批评或责备。
说
正确地开导患者,并注意交流的方式方法,切忌让患者感觉压力,从而抗拒交流。
管
管患者的复诊治疗、管患者遵医嘱服药、管患者的饮食、管患者的睡眠,这些都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复发,促进康复。
多利用互联网收集医疗资讯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对精神疾病的研究更加深入,针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也在不断优化和调整中,虽然家属不是医学专业人员,但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通过正规渠道了解最新的治疗手段和药品信息,配合医生一起帮助患者治疗和康复。
(文章源于网络,仅供心理科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