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性精神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她目睹了一起谋杀案,她被人当作精神病人参
TUhjnbcbe - 2023/7/16 21:03:00

如果谎言变成真实,真实变成谎言,你该怎么办?这是一个困境,一个用常规方式无法逾越的困境。每一个人面临这样的困境之后,自然会有不一样的选择,有的人选择接受,因为他知道反抗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周围没有一个人相信现实就是谎言的时候,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发现问题的人是神经病。当然,也有人选择抗争,无它,不过是纯粹的反抗不公。因为他始终认为谎言就是谎言,现实应该与他无关。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说的就是一个反抗的故事,一个想要戳穿谎言的人最终成功了。一个建立在现实当中的谎言却毫无疑问的失败了。这个故事很荒诞,然而如果照进现实当中,则会更加让人难以接受,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会很幸运地戳破谎言。

《窗里的女人》说的是一个独居的女性在观察对面楼宇内的人们生活日常的时候发现的一个“小插曲”。安娜是一个独居的妇人,她因为家庭生活破碎后,自己一个人住。安娜的日常非常的无聊,因此只能酗酒和看老电影度日,偶尔回忆一下曾经的美好,思考过后却饮酒更多了。安娜不与人交流,却喜好窥探别人的隐私。这一点倒也正常。

不过安娜不一样,她喜欢在黑暗中做着“黑暗”的故事,却始终不愿意走出房间拥抱蓝天白云。日子一天天的过着,安娜的爱好却给她引来了麻烦。罗素一家三口搬来了对面的房间,安娜也成功地跟着一家的儿子成为了朋友,结果某一天,安娜自然而然地偷窥着对面的生活,却发现一个跟自己有过一面之缘的女人身遭不测。

报警后的她却没法让周围的人相信自己所说。安娜陷入到了矛盾与斗争当中,自己究竟真的看到了这起凶杀案,还是说自己因为酗酒和吃药丧失了理智。这让安娜显得左右为难。故事继续发展,安娜在犹豫不决中再一次面对了真正的“危机”,原因也很简单,安娜的亲眼目睹或许真的不是谎言。

本片套用的逻辑实际上已经不新鲜,然而本片在当今恐怖惊悚片逐渐陷入到困境之后,重新将这个逻辑拍成电影,加之扮演安娜的演员的出色发挥,这部电影依旧是可圈可点。

惊悚片中借用的这个逻辑其实很常见,就比如说希区柯克著名的影片《后窗》套用的就是这个逻辑,此后的几十年,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这个逻辑屡试不爽,很多人都凭借着这个逻辑构筑了适合自己作品的惊悚线。而本片的惊悚线虽然老套,但也能很完整的让这个故事进行下去。

安娜的本质就是一个脆弱敏感的女人,为什么要搬家到这里,原因很简单,曾经的美好回忆实际上并不“美好”。安娜搬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逃避,逃避现实,逃避真实的世界,她需要自己给自己构筑一个谎言的大环境,然后借用谎言来对抗残酷的现实世界(因为自己导致了丈夫和孩子的罹难)。

然而这个构筑起来的精神世界很快的就与现实世界脱轨了。安娜不舍自己辛苦构筑的精神世界,于是在吃药的同时,在自己精神状态极差的同时,也不忘用酒精麻醉下自己,最终导致了自己思维意识上的模糊。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当安娜状态极差的时候,这个惊天的秘密却一再袭来。安娜彻底的不明白自己究竟是身处于虚拟还是现实当中。

偷窥本来是一件极其无聊的事情,然而当偷窥的行为引发了更加让人揪心的结果的时候,偷窥就变成了一种负担。安娜一方面觉得自己的行为很不齿,然而却因为目睹了一起谋杀案而让这种不齿的而行为所引发的愧疚感急剧上升。另一方面,安娜觉得即便自己的行为很不齿,然而却不止于剥夺一个人的生命,但与此同时自己又不能确定这样的事情真实发生。于是乎,安娜就陷入到了两难的境地。

我们站在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安娜的需求所在。她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到这起谋杀案的真相这么简单,同时,安娜需要的还是对于自己生活状态的确认。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身处虚拟中看到了假象,还是说身处现实里真的目睹了这起谋杀案。这是困扰安娜的问题的核心点。如果说她能确认其中的一个方面,那么安娜也不至于这么纠结。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你认为一切都可以尘埃落定之后,生活或许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安娜就是如此,当自己强迫自己接受一个本不应该接受的答案的时候,真相便突然到来了。猝不及防的安娜只能是自求多福,而影片将这种困惑中的反抗渲染的很有现实感。因此,旧瓶装新酒,本片也还算是能看。

以上,碎碎念不可怕,可怕的是当碎碎念成真后,你会不会有更好的决断,这才是本片逻辑下的核心点。

……

你好,再见

1
查看完整版本: 她目睹了一起谋杀案,她被人当作精神病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