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刘亚方圆收录于合集#记者手记9个
《方圆》记者探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摄影/刘亚)
本文为《方圆》杂志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我最好的朋友是外星人。”
“我是一只小小鸟,
却被关进了囚笼。”
“我没有病,别人却说我病了。”
有人说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精神障碍患者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因为采访踏进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俗称精神病院)时,一股奇异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是我第一次造访精神障碍患者的世界。医院到处是民国建筑,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可云因医院,便在这里取景。
《方圆》记者探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摄影/刘亚)
当医生带着我进入住院病区,将两道门依次关上并反锁后,我开始有点慌了。
一条狭窄的走廊上,左侧是一排穿病号服的老人,几乎都是须发皆白,目光空洞,靠着窗边晒太阳。右侧是一间间的病房。不时有患者和医生用奇怪的方式打招呼,也有患者边走边哼唱着听不懂的歌谣。见到陌生面孔,不少患者用好奇的眼神盯着我,一时间,我有些恍惚。医生倒很淡定,称他们为“我可爱的患者们”“他们就像孩子一样,内心世界是很纯真的”。
走廊不长,一眼都能望得到头,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最后的时光也可能会在这里度过。
我采访的精神障碍患者年近七旬,从年11月入院到记者采访,已经快27年,整整天。期间,医院大门。早些年,他身体状况还不错,可以在病区行走自如。但他7年前突然病倒,此后他的弟弟、唯一的监护人拒绝缴纳治疗费用,还拒绝履行监护人的一切责任。
《方圆》记者采访当事人(右)。(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这位老人是有退休金、医保等待遇的,这些足够他缴纳住院治疗费。但他的弟弟掌控了他的身份证和各银行卡,7年里,他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有时候医生于心不忍,时常买点水果零食给他吃。
他的情况在精神病院里并不罕见。据医生介绍,大约17%的精神障碍患者存在监护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是监护人年事渐高、体弱多病,患者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等原因造成。患慢性病、长期住院的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不足问题更加严重。
在医生看来,长期住院的患者,除了要面对疾病带来的痛苦外,还要面临两方面困境:一是心理方面,绝大多数患者亲属、监护人甚至整个社会,因对精神疾病不了解、感到恐惧,拒绝与精神障碍患者接触,更不愿意和精神障碍患者一起工作和生活,他们很难被家庭、社会所接纳。二是相当一部分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经济不宽裕,多数患者出院后仅靠社会救济,难以维持生活,但因受惠于医保政策,患者只要承担少部分的费用,医院获得生活、医疗等全方位的服务。所以,部分患者即便精神症状稳定已经达到出院标准,监护人却往往不同意患者出院。
这就衍生出许多法律问题,这些患者大多入院前是有财产的,一旦入院,特别是被动入院的,该如何保障好他们的“后半生”呢?
上海市徐汇区检察院的做法可以说树立了一个标杆。在获知老人的情况后,根据民法典、民事诉讼法等规定,该院不只通过民事支持起诉帮老人变更了监护人,还在上海率先建立精神障碍患者医疗生活备用金提存机制,确保患者今后领到的每笔退休金和补贴,都能够用在自己身上。
同时,徐汇区检察院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徐汇区司法局、徐汇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徐汇区残疾人联合会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同保障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的工作机制》,从受理范围、申请流程、受理流程、支持起诉、财产管理、协作互助、档案管理等多方面,详细规定了辖区内出现类似问题的解决办法,守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精神障碍患者,他们的“后半生”都该被好好保护。希望全社会能更多地了解什么是精神疾病,了解、理解、尊重这些病患,用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原标题:《探访精神病院时,我见到一位住了天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