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焦虑,为什么给我开抗精神病药?”看到药品说明书上适应证写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更焦虑了,这到底怎么回事?莫非医生开错药啦?
01焦虑只是表象,用药针对的是背后的疾病
首先,大家要知道,焦虑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引起焦虑的疾病很多,除常见的焦虑症外,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躯体忧虑障碍等都可以伴随焦虑症状。如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尤其在疾病的早期和缓解后期多见[1]。
非专业人士可能只看到焦虑这个表象,但医生却能透过现象看到背后的疾病本质,根据症状的特质以及其他伴随症状,例如是紧张不安还是急躁易怒,有没有攻击性,是否伴有情绪低落、失眠、拒绝社交、躁狂等等,并结合量表测评的结果,抽丝剥茧,反复斟酌,选择最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
02抗精神病药具有抗焦虑作用,可作为增效剂
目前治疗焦虑症的药物种类很多,包括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苯二氮类抗焦虑药(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5-羟色胺部分激动剂(如丁螺环酮、坦度螺酮)。
此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利培酮等)也常被用于焦虑症的治疗。大量研究显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具有抗焦虑作用。慢性焦虑患者如果躯体症状明显,如心慌、头晕、头痛、肌肉疼痛等表现突出时,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很好地缓解精神症状,起到增效的作用。如果患者使用抗抑郁药、苯二氮类药物后,效果不佳,医生会考虑将抗精神病药作为增效剂使用。
但具体选择哪种抗精神病药、使用多大剂量、服用多长时间及如何减药或停药,医生会根据不同患者及不同病情特点,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而不是对所有患者使用同样的治疗。
03用药从发病机制出发,药物分类无绝对界限
大脑最重要的神经递质有3种: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5-羟色胺掌管情感、欲望、意志,去甲肾上腺素提供生命动力,多巴胺传递快乐。目前治疗精神障碍的药物大多是针对这3种物质,而从不同的机制去发挥作用。
某种药物可以治疗某一种精神疾病,但不意味着就只能治疗这一种精神疾病,药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治疗与之有共同发病机制或共同表现的其他精神疾病。
对患者而言,药物有具体的分类。但对医生来说,治疗疾病要从疾病病因和药物作用机制出发,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并没有绝对的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之分。只要病情需要,任何药物都可能被应用到精神疾病的治疗中。
如果您有疑问,建议您第一时间咨询医生,而不是直接否定医生,或拒绝服药,这样对病情控制非常不利。
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治疗焦虑症的药物,要服多长时间呢?首都医科医院精神科贾竑晓主任医师认为,焦虑症是一种慢性高复发性疾病,治疗要经历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治疗期3个阶段,强调足量、足疗程用药,待病情稳定后再缓慢停药,直至终止治疗。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首发的焦虑症
(1)急性期:主要是控制焦虑症状,通常需要3个月,如果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对药物耐受,就要延长治疗周期,继续稳定病情,预防疾病复发。
(2)巩固期:至少持续2~6个月,在此阶段,患者病情不稳,如果擅自减药或停药,疾病很有可能“复燃”。
(3)维持期:一般至少1年。维持治疗结束后,如果病情稳定,可缓慢减药直至终止治疗。过早停药会出现病情波动,给后续治疗带来困难。
复发的焦虑症
经过急性期和巩固期治疗后,再维持治疗1~2年。
难治性焦虑
临床有30~40%的患者会发展成难治性焦虑,这类患者通常需要维持治疗3年,甚至个别患者终身服药。
所以,对于焦虑症患者,用药时间因人而异、因病情而异。最重要的是听从医嘱,不要擅自停药,并坚持定期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