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性精神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心桥密云精神卫生工作者的故事北京密
TUhjnbcbe - 2024/9/9 17:02:00

年10月10日是第29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把一束光留在心里”。区卫生健康委搜集整理精神卫生工作者亲历故事数篇,与读者一起重温他们在特殊岗位上的成长和进步,并为他们的胸怀、智慧和不折不挠的精神点赞。

特殊的亲人

精神卫生防治院郭振宇

我从年毕业后便一直在精神卫生防治院工作,在病房担任了20多年的护士长,有很多难忘的场景。

记得有一年正月十五,我早早来到单位食堂,准备包饺子。每年十五的饺子馅都是由我来准备,因为病人们都爱吃我拌的饺子馅,说有家的味道。

精神科病房是个大家庭,大家热热闹闹地围在一起,揪剂儿的、擀皮儿的、包饺子的。就听唧唧喳喳的笑声一片;就瞧身上、袖子上白花花的一片片;再看那饺子,一排排,站着的、躺着的、挺着大肚子的,满满的6屉,有多个。饺子下锅了,吃饭的号角吹响了,大家迫不及待的动手开始分饺子。一张张满足的笑脸,油汪汪的嘴,一片片赞叹之声,“手工包的饺子就是比速冻的好吃……”“谁包的,就剩皮了,馅儿呢?”“香啊,再来一碗!”声音此起彼伏,充斥着我的耳膜,争着、抢着……

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会感动,想流泪。饺子,多么简单的饭呀!但在此时却赋予非凡的意义。过年这样举国欢度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就因为吃上手工包的饺子就满足了,感动了。有位病人走过来,含着泪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护士长,您辛苦了!一年中您给我们想着这事儿、愁着那事儿,这都过年了,也不见您休一天,还想着我们这些不能回家的人,起早来给我们亲手包饺子,我们知足啊!”简短的话,质朴的语言,因为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将原本寒冷的冬日变得异常温暖。

病房里有一名长期收容的老病人姓王,住院已有20多年了,无儿无女,仅有的几个亲戚也不来往了。每当看到病友的家属来院探视时,他都会站在远远的地方,痴痴望着。我看在眼里,经常找他聊聊天,带些水果、换季的衣物。逢年过节,还会从家里给他带来可口的饭菜。

精神卫生防治院郭振宇组织病友为患者过生日

第一次为他过生日,提前两天我就开始准备,在蛋糕房为他定制了生日蛋糕,在家里为他做了香喷喷的红烧肉。到了老王生日那一天,我把他领到了饭厅,老王看到桌上的生日蛋糕,满脸雾水,“老王,今天是什么日子,你还记得吗?”“不知道……”“今天是你的生日啊!”“农历八月十六,真的是啊,护士长你怎么知道的啊?”“你别问我怎么知道的了,你高兴吗?如果高兴,那就许个愿吹蜡烛吧!”老王呆呆地望着桌上的生日蛋糕,半天没有反应,在大家的催促下,他抬起了头,像是自言自语般地说道:“我活到60多岁了,头一回有人给我过生日啊!我该怎么感谢你啊?”望着老王那张布满皱纹的脸,和那满脸充满感激的神情,我向他保证:“只要你高兴,能安心住院,我年年给你过生日!”

在此后,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这一天,我都会亲自给老王端上一碗长寿面,老王逢人便说:“郭护士长就是我的亲侄子,要不然怎会对我这样好呢?”

人们听到“精神病人”总会感到一丝恐惧,看到我这个被病人打的有些歪的鼻子,就更觉得气氛紧张。其实我想说,精神病人也有真情,只要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成为你特殊的亲人。

用最好的状态

面对患者

精神卫生防治院赵腾飞

年春天,20岁的我一门心思加入了精护队伍。医院可不是现在的模样,住院处是一座简陋的二层小楼,不到一百张床位,病房里没有空调电扇,降温主要靠开窗通风和手摇扇。即使在这种环境下每天面对着这样一群特殊的患者,顶着巨大的心理和工作压力,但是每每走上工作岗位,我都会用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患者,完成每一次查房。

精神卫生防治院赵腾飞在工作中

记得在搬入新院后的一天。“铃铃……”一串急促的电话铃响,“喂,你好!这是三层护办”,“带上几个壮实的小伙子下楼收病人,病人闹腾呢。”门诊医生急切地说。“好的,马上到!”我放下电话,组织几个男护士和我一起去协助患者进病房。见到患者时她情绪非常激动,嘴里不停的念叨着,“我不住院,我没病……”一边说一边推搡家属往外走。见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几个人一起边劝边拽的将她往病房送,到了楼梯口她怎么都不肯上楼,为了保证她能安全上楼,我们四个人抬胳膊和腿,一个人托着腰背,就在还有三四级台阶到病房的时候,患者突然的一个“鲤鱼打挺”,一脚踹在我的鼻子上,我腾出个手摸了一下“嗨,没事,走吧,这就到了,小心别磕着她……”我忍着酸痛说。到了病房,遵医嘱先给患者用了保护性约束带,检查患者的身体情况无恙后,同事说:“飞姐,你去洗脸吧,鼻子脸都红了,看看破皮儿没,以后这样的病人就让我们男的干就行。”“没事,我孩子都有了不怕破相,洗洗就行,你们还得留着小脸蛋儿找对象呢!”一次小小的收住院风波,就这样在几句关心和玩笑话语间过去了。

前段时间我们病房收治一位与我年纪相仿的患者,她不爱与人说话,易烦躁,入院前经常打骂她母亲,打砸物品,我将她单独安置在我们的特殊病室内,防止她突发自伤行为。在住院的第二天下午,看着她背对着门坐在床上发呆,我拿上一串葡萄到她面前,“打扰一下,你是叫圆圆么?听说你很爱吃葡萄,这是我买的‘巨峰’,你尝尝?”我伸手递给她,“不吃,这不是巨峰,是红提,没见识……”同时向我投来一个非常不屑的眼神。“这是红提啊!我分不清楚它们,你能跟我说说怎么分吗?”我期盼的看向她,“这有什么难的……”就这样我们开始了第一次沟通。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每天都泡在她的病室内一两个小时,跟她聊零食,聊音乐,谈她从前的工作,听她给我唱歌。慢慢的我发现她的话多了,爱笑了,有时候一见我上班就喊:“赵护士,你来了,过来,过来说说话?”通过一个多月的耐心护理,她的心情开朗了许多,我们经常能看到她和病友聊天,听她为病友们唱歌。我把她现在的情况,通过电话告诉她的母亲,在一次探视结束后,她母亲拉着我的手低声哭泣着说,“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我没想到她还能好好的跟我说会儿话,太谢谢您了!”那一刻,我觉得这些日子的付出都不算什么,因为我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做精神障碍患者的“知心人”

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李素华

几年前,我自告奋勇成了一名社区精防医生,从此便一年四季奔走在鼓楼街道的8个居委会和精神疾病患者的琐碎事情之中。

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素华

在精神卫生宣传工作中

访视是社区精防工作的重要部分,通过访视,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更好的做好管理工作。为了让访视工作更有效,我就针对不同的患者及家属采取不同的访视方式。其中有一位年轻患者,在服药的情况下能坚持上班,家里不愿意让更多人知道孩子患有精神疾病,怕影响工作。所以开始时不愿意让我们访视管理。我就给他妈妈发信息,告诉她:精防医生会保守秘密的。这之后我就通过发信息联系,有时候夜里10点多了孩子的妈妈还会给我发信息说发现孩子有什么症状了,是药物的副作用吗?我都耐心给她解释。我说:“咱们见见面吧?”家属说:“周六行吗?”我说:“行!”我就利用休息时间约见他们,倾听他们的诉说,有时一聊就是半天。在聊天的同时,我把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及疾病的有关知识等融入其中。从此家属对我很信任,有关患者的许多事情都愿意跟我讲,比如说:“他最近谈了个对象”“今年单位给涨了工资”等,我都给以积极的回应。

这些都不算什么,最棘手、最危险的工作要数重性精神病的应急处置。有一家父子俩个都患重性精神疾病,父亲离异,他前妻经常来照顾父子俩的生活,是他们的监护人。有一次前妻给我打电话说孩子的父亲没好好服药犯病了。我立即联系民警和居委会主任赶到他家进行应急处置。患者在家喊叫、骂人、摔东西,我一边安慰患者,“老杨,吃饭了吗?有什么不舒服啊?别着急,医院看看就好了。”一边评估患者:危险度二级,需要住院治疗,家庭贫困,交不起住院费啊。我们立即上报鼓楼街道,申请民政救助。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努力,我们一起将患者送入精神卫生防治院住院治疗。患者好转出院后,我立即赶到他家,嘱咐患者一定要按时服药,坚持服药,防止病情复发。嘱咐监护人一定要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并为他们做各种辅导。

有一天早上不到8点,患者前妻给我打“不管孩子父亲了!因为不让他抽烟,把我挺贵的手镯打碎了。”我赶紧给患者打“怎么回事啊?”患者说:“我不是故意的。”我说:“你赶紧给她赔理道歉,哄哄她,说等你将来发退休金时再给她买一个更好的。”患者说:“好好,我按您说的办。”我又劝其前妻:“他不是故意的,看在孩子的面子上原谅他吧。”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化解了矛盾。

听着患者家属们真诚的感谢声,看着他们舒心的笑容,做精神障碍患者的“知心人”,付出再多也值得。我真诚的希望大家都伸出关爱之手,消除偏见,从我做起,让更多的患者早日康复。

坚持合理用药

重归美好生活

新城子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硕

一提到精神疾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异样、排斥,如果是见到了精神病人,更是会恐惧、躲避。大人会告诉孩子,这个人有精神疾病,你得躲他远点。很惭愧在从事精神卫生工作以前,我也存在过这样的错误观念。但自从开始了精神卫生工作,从见到患者的那一刻,我就彻底改变了看法。

新城子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硕

为患者讲解健康知识

辖区有位姓李的阿姨,她是我的患者。记得我第一次到他家里访视的时候,一进她家门就对我笑脸相迎,笑嘻嘻地对我说:“王大夫来啦,快进屋,我给您沏点儿水。”这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这位阿姨丝毫没有让我感觉到她是一位精神病人,在交谈中也没有发现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后来我对她的病情进行了询问:“阿姨,您生病这么多年了,可是看起来和普通人一样,您是怎么治疗的呢?“嗨,你现在瞅着我跟好人似的,实际我年轻的时候病的可严重了,白天成天外面到处走,晚上整宿不睡觉,还整天怀疑这个,怀疑那个,这家里的活,地里的活我什么都干不了。也就是这毛病年头长了,每天坚持吃药治疗,病情也算是控制住了。”“那您现在还有什么症状吗?”“就是晚上睡眠还差一点,再就是去不了人多、吵闹的地方,要不心里就乱糟糟的。”我听后嘱咐她,“那您还是要坚持服药,人多的地方就尽量不去,晚上还是要注意休息。”“哎,我知道了,谢谢您啊王大夫。”通过李阿姨的事例让我认识到了,得了精神病并不可怕,只要坚持规范的服药治疗,病情得以控制,精神病患者还是可以回归正常生活的。

坚持合理服药治疗,这对控制病情至关重要。可是有些患者总想着,我好好吃几年药,等病情平稳了,是不是就可以停药了?其实,这样不但不会把病治好,还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还记得那个20出头的女孩,在上学期间患上了双向情感障碍,并因此退学在家治疗,服药两年后病情得到控制,已经可以向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可是家属却认为长期服用精神科药物对身体不好,怕会有成瘾性,擅自给患者停药了。我得知这一消息后,就来到她家,给她的母亲做工作,但没想到患者的母亲却把我拒之门外,即便是在烈日炎炎下,我就站在门口苦口婆心的把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全部讲给她听。“阿姨,您怎么给您女儿停药了呢,她现在服药治疗病情这么稳定,也没有什么副作用,这样擅自停药对她的病没有好处,甚至会造成病情波动,加重病情的。”“王大夫您别说了,我闺女现在挺好的,我现在给她扎针治疗呢,这大热天的您也不容易,您请回吧。”就这样我被关在了门外。

大概两周后,医院找我。一进门,我见她眼圈有点红,像是刚刚哭过的样子。就关切的问她:“阿姨,您这是怎么了?”“王大夫,我不该不听您的话呀,我闺女现在又跟一开始得病时候一样了,一开始的症状都出来啦,带她去精防院住院,医生建议我们转院去北京治,您说这可怎么办啊?”“阿姨,您先别着急,您闺女现在病情波动肯定得先给她治病,先送去北京,其他的问题再解决。”“那送到北京去得花好多钱吧?”“这您不用担心,医院医院,治疗的费用也是可以报销的……”经过两个月的规范治疗,患者出院了。医院找我,来对我表示感谢,嘴里不停地说:“王大夫这回可多亏您了,我闺女的住院费报销了一万多块钱呐,真得谢谢您呐。这回您放心吧,我肯定让我闺女坚持吃药。”

这些是我工作的内容,也是我的职责所在。希望通过精神卫生知识宣传让大众真正了解精神障碍知识,改变对精神疾病的错误认识,让更多的精神障碍患者重返社会,重归美好生活。

坚持努力不放弃

密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杨琳

和其他精防医生相比,我算是一个新人,我来到社区的日子刚刚四年。刚来时我就像是一个孩子懵懂无知,我不善于表达,更不知道要怎么跟患者沟通,才能找到共同的话题。

信任需要时间,刚来的几个月里,病人几乎不会主动来找我。我们辖区的精神病人并不多,但是让我在短时间内记住他们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专门做了一个记录本,记录每个人的家庭、工作、婚姻、住址、服药、兴趣等方面的详细情况。

密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杨琳工作照

刚开始工作的日子,我每天早上来到单位第一件事就是约病人见面,然后记录下来他们的所有情况。可是我还是得不到大家的信任,询问病情的时候病人不会和我聊天,都是我问什么便答什么,来拿药的病人,也是对好药名、剂量,签好字便离开了。有时打电话或者见面都会把我叫成别的医生的名字。说实话,很伤心,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还是主动约家属或病人来见面谈谈,家医院,医院不方便我们就去公园,我放低姿态,拿自己当他们的家属,岁数小的当作哥哥姐姐,岁数稍微大一点的当作叔叔阿姨,岁数再大的就当爷爷奶奶,不和他们聊病情,不聊药物,就是普通的唠唠家常,问问家里都有什么人,平时都在干什么。有的病人是老两口在家,儿女都不在身边,我便会常常打个电话问问身体情况,让她们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温暖。有的病人家里条件不好,我便会跟院长申请,买一些柴米油盐的去家里看望,虽然不是什么贵重的物品,但是我要让他们知道,我心里有他们,在时时刻刻的牵挂着他们。

有的家属脾气不好,也不是很愿意配合,每次打电话的态度都不是很好,原本只是想寻问病情,但是都吃到了闭门羹,这也使自己情绪有些低落,但是我并没有放弃,我寻求乡医和治保主任的帮助,时常问问他们病人的情况,毕竟他们都住在一个村子里,情况比较了解,我会让他们问家属病人服药情况与精神状况,并且让他们提到是我让问起的。慢慢的家属开始相信我,并自觉给我打来电话,这使我很欣慰。

工作时间之余,我会仔细翻看病人服用药品的说明书,适应症是什么,剂量是多少,还会查阅文献找出说明书上没有写到的内容。最终我的努力有了回报,病人开始主动来找我聊天,有什么不高兴的就来和我谈谈心,我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开导他们,有时病人会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我不烦不燥,耐心对待,直到看见他们露出开心的笑容。

精神病人是一群可爱的群体,我试着接受他们,他们便逐渐接受了我,如果我当初放弃他们,他们也会放弃我。人们总说精神疾病不会治愈,但是如果他们坚持服药,规范治疗,日子总会一天比一天好。

为精神病人照亮回家的路

精神卫生防治院马万苹

精神卫生防治院副院长马万苹

参加“世界睡眠日”宣传活动

年7月,我怀着青春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刚刚毕业的喜悦心情来到精神卫生防治院,走上这个特殊的工作岗位,成为密云区第一名女精神科医生。满以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满怀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就能很好的完成工作,其实做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

“疯子”是当时妇孺皆知的精神病代名词。“高墙庭院深、铁锁横梁闩大门”,这就是精神病院。这就是我的工作地。在这里你看到更多的是一张张目光呆滞毫无生气的脸,听到的是鬼笑狼哭般的喧闹,闻到的一种刺鼻的怪味。没有正常人的欢声笑语、没有正常人的感情交流,没有……没有正常人所能适应的一切。

开始上班时我曾多次忍不住流下委屈的泪水,也曾经进行过强烈的思想斗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受这些同事们的影响,我逐渐适应了环境,工作也有了积极性。

在临床工作中,我把每一位同事都当作自己的老师,随时向他们讨教,并经常看一些专业书籍,来提高自己的临床工作能力。但现实的环境与具体的病人,有时也会让人感到束手无策,所学知识与现实工作有一定的距离。精神病人由于受幻觉及妄想的影响,会出现冲动伤人或其他不理智的行为,记得有一次值班上厕所,我被一个突发冲动的女病人困住,她一把捋下我的眼镜扔进了便池,让高度近视的我茫然失措泣不成声,委屈归委屈,我还是把眼镜捞了出来,洗洗戴上继续上班。

年因工作需要我从病房调到门诊,门诊的工作比病房更加繁琐,每天要接触许多各种精神病人及神经症病人,由于精神科药物的副作用大,对于门诊病人,我不能像在病房时那样随时能观察到,所以要一遍一遍的向家属交代药物的用法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经常有的家属听不明白,让我非常不放心,有时就给他们打电话询问。还有许多病人由于贫困,来看病时只带很少的钱,但是,病情严重,又不能不给开药,我只好解囊相助,少的几元,多则几十元,所做这些,全是出于对他们的同情,处于对我本职工作的热爱,未求回报。

由于精神疾病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控制,许多家属不了解,有时病情好转后为了省钱就把药停了。医院复查,病情复发后就会认为是我们的水平差。面对误解,我只有更加努力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当然,也有一些家属在病人的病情得到控制后对我表示感谢,在这时我们感受到了病人及家属需要我们,社会需要我们,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由于世俗偏见,精神科医务人员常常受到人们的歧视,又由于常常受到病人的人身攻击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所以我周围有的精神科医生改行了,但我始终认为艰苦的事业总要有人去做,所以多年来我一直默默地坚守在精神科临床第一线。通过精心施治,一批又一批患者在我的精心治疗下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重归社会。

而今,我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并兼管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工作。经常和社区精防工作人员一起下乡,入户为病人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经常在社区组织病人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康复活动。希望我们所有的努力,都能为精神病人照亮回家的路。

编辑:田思雨

信息来源:密云区卫生健康委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桥密云精神卫生工作者的故事北京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