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性精神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如何当好居民触手可及的私人医生海宁这
TUhjnbcbe - 2024/10/1 17:02:00

-05-:40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贺洁靓通讯员方兰董通雨

“你这个问题不需要挂盐水,回家注意休息,按时吃药”、“最近血压控制不错,继续保持,有问题及时和我联系”......这样的问诊方式,是王迎华日常工作里再平常不过的画面。

今年41岁的王迎华,已经在海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碧云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了21个年头。

来就诊的大多数是她的签约病人,对每一名患者,她都要耐心地进行问诊和检查,为了减少其他患者的等候时间,她加快语速,但耐心依旧。上午4个小时,她都没喝一口水,不上一趟厕所。

对她而言,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后,社区医生和居民建立起了“健康管理”的契约,医生的担子更重了,但和社区居民关系也更亲密了。

手机24小时开机,居民有健康问题都会打她电话

4年前,海宁推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王迎华成为了第一批签约的家庭医生。如今,王迎华和全科医生团队每天的工作,除了为碧云、硖东、丁公堰的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外,团队还管理着签约人数多人,其中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人,三级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患者和失独家庭患病人员等重中之重人群多人,团队通过诊间随访、电话随访及上门随访,定期为签约对象提供健康随访服务,慢性病人定期免费查血脂、血糖,接受健康宣教。

对王迎华来说,成为签约医生之后的最大变化,就是比以往更加忙碌,上门为行动不便的病人或失独老人服务,帮居民测量血压血糖、指导胰岛素注射、解读化验单和药方……忙起来,根本不分工作日和休息日。

那一沓沓居民健康档案,这是王迎华这些年走家串户为居民健康奔波的“见证”。她能轻松地叫出每位患者的名字。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她熟悉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谁住过院,谁得过什么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

她还养成了24小时不关机的习惯。居民有问题、有需要,都会打她手机,她也随时可能会因为一个电话需要上门随访病人,“身医院就诊,得了病要用什么治疗方式等,他们都会打电话问我,听听我的意见。”她说,当了签约医生之后,居民对自己更信赖了。

除了看病,家庭医生定期造访,对于这些签约病人来说,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聊聊睡眠状况,问问日常用药,身上有无不适的地方,在这些“闲谈”里,她时常能发现一些病人身上的潜在疾病,从而及时为其做好病情处理或转诊工作。

顾女士是一位退休教师,独居在海昌街道碧云社区,身患高血压、脑卒中等慢性疾病,自年开始王迎华就是她的签约医生,3年来,每次顾老师身体不适,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医生。

因为顾老师独居的特殊性,有时候是早上五六点,有时候是晚上十点多,只要有什么身体方面的问题,她都会打王医生电话咨询,王医生每次都会耐心倾听,及时解决她的问题。

有一次,顾老师感觉身体不适,一早就打电话给王医生,考虑到电话里无法完全解决她的问题,王迎华赶紧收拾好出诊箱亲自上门给她测量血压,检查身体,及时帮她调整用药,告诉她如何调整饮食和加强锻炼来改善身体不适。“有她在,我在家里都像吃了定心丸。”顾老师还经常说:“王医生,我身边没有亲人,你就是我的亲人”。

细节处关怀,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

因为对社区居民们的了解和帮助,如今王迎华在社区里颇有威望,她也常常感受到这项工作的特别之处,在她看来,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模式,从情感上拉近了医患双方的距离,建立了朋友般的情谊。在医患矛盾频频被提及的今天,社区服务站更像是一处“缓冲地带”。

她曾遇到一个病例,是一个关于“鬼门关”的故事。60多岁的患者钱阿姨觉得胃不舒服,在老伴的陪同下,到王迎华这里看病,“王医生,我老太婆说她胃痛,疼的时候,肩膀和手都疼。”

听到这里,王迎华心里疙瘩了一下,“这应该不是一个胃病这么简单,这个明显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心梗的症状。”

王迎华不敢耽搁,马上将这位病人转诊至海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检查。结果显示:左前降支已经狭窄90%了,“十分危险。”

钱阿姨当时医院,她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胃病而已,医院。王迎华耐心为对方分析利弊后,钱阿姨才点了点头。

这几年,签约服务的开展为签约病人提供了更为个性化的健康服务,服务内容拓宽了,服务质量要求提高了,对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让签约病人看病有更好的服务,王迎华向上级申请免费给签约病人做静脉血血糖检测的服务,她每次都会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亲自开车送到中心进行检测,等到检测报告出来后,再亲自开车去拿,逐个发放到每个签约病人手中。

“现在很多病人家里都有了快速血糖检测仪,普通的服务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我们只能尽我们所能,才能赢得病人的信任。”王迎华这样说。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当好居民触手可及的私人医生海宁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