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期
“做血透的人,超半数会抑郁焦虑?”
本期,和我们击碎谣言的“战友”是
医院临床心理科张海生医生
张海生,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精神卫生专业,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精神卫生系。擅长睡眠障碍,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催眠治疗,青少年心理咨询,婚姻人际关系咨询。
--------------------------------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上周五,也就是1月22号的时候,浙大一院发生的爆炸事件。我当时和朋友们本来还在讨论去哪里做核酸检测的事,看到这个消息一下子就震惊了。
根据警方通报的消息,浙江大医院6号楼5楼的透析室,发生疑似爆炸物爆燃事件,造成3名医院工作人员和1名病人受伤,嫌疑人已被警方控制。
据警方通报,犯罪嫌疑人卢某某因长期患肾脏疾病久治未愈,医院产生不满,遂产生报复心理,医院实施报复行为。我们不禁想问,他的极端行为是否和其长期患肾脏疾病有关呢?不一定!
值得注意的是,警方通报中还提到,卢某某在年曾因放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法院认定他患有偏执性精神障碍,案发时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因其长期患有肾病及精神性疾病,医院就诊治疗。
收藏
偏执性精神障碍又称为妄想性障碍,是一组以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而病因未明的精神障碍,若有幻觉则历时短暂且不突出。在不涉及妄想的情况下,无明显的其他心理方面异常。所以,卢某某此次的行为是他的偏执性精神障碍导致的吗?不好说!
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采访了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张海生医生。
问:这个犯罪嫌疑人的极端行为可能是自身性格缺陷导致?还是因为其长期患肾脏疾病久治未愈?
张海生:首先,不能一概而论他的行为是不是和长期做透析有关。据估算,我国透析病人总数超过40万,出现极端过激反应的人少之又少,不能因为此次爆炸事件成为了社会热点,就把透析和严重的心理疾病相提并论,这个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果他在实施报复行为的时候,神志清楚,精神状况是良好的,这时他的过激的行为和自身性格就有很大关系。他们一贯采用这种方式来面对心理危机。
如果他长期做透析,并因此患上严重心理疾病,且没有进行药物干预和心理疏导,再加上他的偏执性精神障碍,很可能就是精神疾病引发的犯罪行为,长期做透析只是一个诱因。透析病人等其他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疾病,大部分并不会造成社会危害,更多的仅仅只造成自己的痛苦。很多时候不完全是慢性疾病的问题,而是个人性格的问题,很多犯罪的人在性格上是有偏差的。
问:慢性疾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高吗?
张海生:
慢性疾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是不低的,大约10%。之所以不低,是因为精神疾病的范围很广。心理障碍包括轻症到重症,轻度可以出现睡眠障碍,中度会出现焦虑、抑郁等,重度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以及认知障碍等,所以大家面对慢性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问题的这个比例,应该要有这个概念界定上的认知。
问:为什么做血透的病人以及其他慢性病患者,会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问题?
张海生:与躯体疾病相关的心理疾病分为两种,一种是心身疾病,一种是身心反应。
通俗地讲,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导致疾病的发生,它和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如糖尿病、高血压这类疾病,如果心情不好了,就很容易发生。
而身心反应是指,患者身体上的问题诱发的心理疾病。以癌症患者为例。当一个人得知自己患上癌症以后,他可能会出现一个应激反应:“我的病还有没有救了?我以后的日子怎么办?我的父母孩子以后怎么办?会产生面对死亡的恐惧。癌症的病人的心理变化会经过几个时期:一是否认期;二是愤怒期,他会容易怪罪别人,觉得自己的病都是别人的错,甚至会把疾病怪罪到家人、医护人员群体身上;三是接受期,他会接受各种治疗,主动寻医问药。
慢性病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问题,是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透析病人为例。长期透析的人,生理上可能有各种问题,如透析不干净,一些有害的物质进入大脑中,脑子会出现问题,出现透析性脑病。焦虑、抑郁随之而来。还可能出现慢性疼痛、造瘘、全身瘙痒、贫血、性功能障碍等问题,这些生理上的问题都可能引发病人心理状态的变化,使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心理上产生极大的痛苦。在社会层面,一方面慢性病人面临长期治病经济困难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可能会丧失劳动能力,从而产生社会剥夺感。
问:当血透的病人以及其他慢性病患者出现心理障碍时,该怎么办?
张海生:首先,尽早发现进行干预很重要。当血透的病人出现睡眠障碍,明显的不开心、心烦焦虑、情绪低落,严重的甚至出现精神异常、幻觉,脑子暂时性功能失常时,我们心理科会对这些病人进行临床干预。其中,临床干预最多的就是出现睡眠障碍的情况,一般是用药物治疗加心理疏导的方式。
其次,这些患者需要亲人、同事、朋友的支持和理解,甚至是自我疏导。比如做血透的病人,长期血透以后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导致他们生活质量的下降。但在一开始做血透的时候,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常人无异,除了每周需要定期去做血透,其他时间他们还是可以享受正常人的生活。但他们得知患病后,很多时候会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放大疾病的严重性,导致心情不好、睡眠不好、烦躁等问题出现,从而影响正常生活。
还有一点很重要,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帮助。慢性病患者的心理障碍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医疗问题了,他们往往面临经济负担、就业问题、家庭困境等等难题,这些需要社会各界共同面对,合力解决。
感谢张海生医生的科普
让我们了解了关于慢性疾病的心理障碍知识
如果你有任何和健康相关的问题
听到了让你心存疑惑的健康知识
都可以在评论里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