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门诊来了两位患者,情况比较有意思,一位是怎么都不愿吃药,另一位是自己想吃,可是爸妈就是拦着她不让她长期吃。
小庄,确诊中度抑郁症,刘菊湘主任给她开了药,其中含有曲舍林,主任叮嘱她不要私自停药,否则病情会变严重。但她不想服又不愿说出原因。爸爸妈妈怎么劝说,她都不愿服药。
能用的方法都用了,但就是没办法说服孩子吃药。妈妈很绝望:“难道她自己就不想好起来吗?”也很疑惑,既然孩子能接受去看医生,为什么却不愿意吃药呢?
拒绝吃药,
不是患者一个人的个体现象
第二位患者珊珊也是学生,不过她倒是很愿意吃药,她说吃药可以让情绪稳定下来,内心也好受很多。但是她的家长却担心长期吃药吃出问题,在看到孩子表现和正常人差不多了的时候,珊珊的妈妈就主动让孩子停了药。
但是这样乐观的情况维持不到一个月,珊珊就又出现了情绪持续低落,控制不住地大哭,甚至想要自残的情况。
结合门诊的抑郁症患者和社交媒体的患者来看,许多抑郁症患者或家人都会抗拒吃药。对他们来说,会对药物顾虑重重。
那么,拒绝吃药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哪些担忧?抑郁症必须要吃药吗?可以不依赖药物自愈吗?可以采用其他的办法来治好抑郁症吗?
对于药物治疗
身体和内心都不需要恐惧
在医生多次联系劝说小庄之后,她终于说出了自己不愿吃药的原因。她说每次吃药后,都感觉自己反应变慢,记忆力也变差,整个人都变得比较迟钝。本就担心学习的她,更不愿意以成绩下降为代价来吃药康复。
这不仅是小庄的担心,也是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和患者家人的最大的担忧: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问题。
身体层面的顾虑
激素紊乱,身体发胖,长痘变丑......是很多患者吃药后的真实变化和感受。也有的患者在吃药后,发现自己思维变得缓慢,记忆力下降,甚至出现学习困难、工作困难的情况。于是开始担心,药物是不是有强大的副作用?要是长期吃药会不会以后一直都这样了?这确实是一个很现实很具体的问题。
人们普遍认为,“是药三分毒”,不管什么药,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一旦吃了药,就一辈子都得服药”。实际上这夸大了药物的副作用,临床医学证明: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是阶段性的,很多药物的副作用会随着停药而消失。且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并不是绝对的,大部分人群服药后副作用并不明显。不过有的人群服用后确实副作用会比较明显。当副作用明显地出现的时候,很多患者和家属就会选择停药。
客观地说,精神类药物大多有一个适应期,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副作用是会逐步减轻的。又或者在患者治疗周期足够,逐步减少药量之后,副反应也会随之减轻,这也是治疗好转的一个表现。
心理层面的顾虑
另一个层面来自人们心理层面的担忧,在他们看来,正常人不会得抑郁症,特别是精神类药物是针对精神病人的,如果吃了药,就仿佛变成了精神病人。
正视疾病本身,是抑郁症好起来的第一步。病耻感是耽误治疗的重要原因之一,错误的认知,让人害怕面对疾病,不敢求助,医院。咬牙硬扛,忽视了专业、科学的治疗方法,则有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抑郁症是一种致病因素复杂,生理和心理因素交叉的复杂疾病。所以治疗周期会比一般疾病要长,单靠药物治疗或者心理治疗的单一疗法,治疗过程会加长,可能效果也没那么明显。单靠药物治疗,只能治疗生理上的症状,解决不了内心的问题;单靠心理治疗,生理机能的恢复又很缓慢。最好的方法还是找到专业的医生后,谨遵医嘱来治疗。
抑郁程度不同,
服药情况也不同
对于中度抑郁症和重度抑郁症来说,躯体症状是非常明显的,服药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孩子在抑郁的状态下,还伴随着身体疼痛、呕吐、肠胃功能紊乱,胸闷、等症状。一定要通过药物干预来控制症状,否则严重的时候还有可能会危及生命。
对重度抑郁症来说,其实他是必须要吃药的,如果给一个重症患者做心理咨询,这时候他的大脑已经出现生物层面的失衡,甚至他连听别人说一句话都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的时候,做心理咨询已经起不到有效治疗的作用了。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使用药物控制住患者的症状,帮助他恢复大脑功能,再进行循序渐进的治疗。
对于轻度抑郁症患者来说,吃药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因为生理层面的症状不明显。像心理咨询、正念和冥想等都能帮助患者觉察自我,回归智慧,平复心理创伤,也是治疗轻度抑郁症的好方法。
治疗抑郁症的办法有很多种,药物治疗方法的确是最直接,起效最快的方法之一。大家要做的,是先正视自己的疾病,再严格地按照医生的方法去治疗,坚持下去,会逐步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