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性精神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一起聊聊精神分析疗法七性心理的发
TUhjnbcbe - 2024/12/14 17:45:00

前面我们提到了人格构成学说

一起聊聊精神分析疗法(五)——人格构成学说(上)

一起聊聊精神分析疗法(六)——人格构成学说(下)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精神分析疗法中另一个重要的理论

性心理的发展

弗洛伊德曾说过:“精神分析以它的两种断言触犯了全世界……精神分析的这些令人不愉快的断言的第一个,就是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其次,一个被精神分析宣布为它的发现之一的断言,就是肯定那些不论就狭义还是广义来说,人们都只能称之为性的本能冲动在神经和心理的疾病成因中都起着一种不平凡的巨大作用……”

一、关于性本能

弗洛伊德在早年认为人有两种本能:即以食欲为基础的自我保存本能——自我本能和以性欲为基础的种族保存本能——性本能。在其生活的晚年,认为又发现了一种人类的本能——死本能。此后把其早期发现的两种本能合二为一成为生的本能。生本能要使生命得以延续和不断发展,而死本能要使生命恢复到无机状态。两种本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命就在它们的冲突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

然而弗洛伊德晚期的两种本能的影响远不如其早期的关于性本能的论述。他认为这种以性欲为基础的种族保存的本能背后还有着一种潜力(或说驱力)叫做力比多。力比多又称性力,是一种力量、一种本能。性生活即是力比多的机能。力比多驱使人寻求快感的满足,为人的行为提供动力。

由于性生活即是力比多的机能,而力比多的机能发展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在这里,性的概念被扩大了,不再是人们一般概念上的性或性生活,它包括了与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有关的广泛内容在内。个体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其性生活不仅趋向于身体快感的满足;而且在力比多的推动下,个体趋向于有利于其生存的其他快感的满足。这一点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的有关论述中得到了体现。

二、性心理的发展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这一发展从婴儿期就已开始。儿童在性生活方面是主动的,其发展源于力比多的驱动。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的发展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分为5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性欲满足的对象也随之变化。每一阶段的性活动都可能影响人的人格特征,甚至成为日后发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其中,儿童早期的经历在弗洛伊德看来,对一个人其后的心理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口欲阶段(0~1岁左右)

此期中,婴儿的主要活动为口腔的活动,快感来源为唇、口、吸吮、吃、吃手指,长牙后,快感来自咬牙、咬东西。

2、肛欲阶段(1~3岁左右)

此期中,婴儿要接受排泄大小便方面的训练,主要为肌肉紧张的控制,快感表现为忍受和排便。

3、性器欲阶段(3~6岁左右)

此期中,儿童能分辨两性了,产生对异性双亲的爱恋和对同性双亲的嫉妒。此外,生殖器部位的刺激也是快感来源之一。

4、潜伏期阶段(6~12岁左右)

此期中,儿童性欲倾向受到压抑,快感来源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兴趣。

5、青春期阶段(12~18岁左右)

此期中,兴趣逐渐转向异性,幼年的性冲动复活,性生活继续沿着早期发展的途径进行。

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的发展过程如不能顺利地进行,停滞在某一发展阶段,即发生固着;或在个体受到挫折后从高级的发展阶段倒退到某一低级的发展阶段即产生了退行,就可能导致心理的异常,成为各种神经症、精神病产生的根源。

在性心理发展中,弗洛伊德有一个著名看法:即认为人在幼年时期,对异性双亲的眷恋现象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特征之一。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即是他用于说明此问题的一个术语。他认为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王“无意识”地杀父娶母的故事,说明了男孩都恋母而仇父,但女孩则相反,她们是爱父而嫌母。儿童的这种感情是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因此受到压抑。“情结”是被压抑的欲望在无意识中的团结,是一种心理的损伤。解决这种情结的方法是儿童在发展中把他的自我的一部分视为与社会一体的部分,形成超我,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但此问题若不解决好,人就会焦虑以至形成神经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起聊聊精神分析疗法七性心理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