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很多人看过,也有很多人写过影评,但大多是从摆脱极权或是追求自由的角度解读。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影片,因为它不仅要教我们如何摆脱极权或者说是如何追求自由,它更要教我们——如何打造一个真精神疾患者。
第一步:寻找目标,初步观察、诊断。
影片开头,目标出现——男主角迈克·墨菲。
诊断目的——警方希望他被测试,确定他是否有精神病,因为他们认为这只是他逃避工作的借口。
观察违规记录:
1、在吃药时间,他因为音乐声太大听不清别人讲话,进入护士站准备关小音乐,被护士长发现后劝到外面排队。
2、在护士分药时,他说:“我不喜欢吃我不知道的东西,我不喜欢有人喂我吃安眠药。”
3、第二次会议时,他向护士长提议调整今晚的作息时间,大家一起看世界大赛的开幕式,护士长提出可以投票,少数服从多数,三人投票调整,提议失败。
4、第三次会议结束后,他看着电视机里自己的投影,表演了一场热情洋溢的无实物解说,获得了病患们的欢呼。
初步诊断结果:
医生判断:你没有精神病,只是在耍我们。
病患自述:那你要我怎样?要我大便在这里吗?这样够不够疯?
其实这里有一个隐藏问题,即——我们眼中的疯子应该是什么样儿?
是不会说话的酋长?还是只会喃喃自语的巴西尼?亦或是一说话就结巴的比利?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诊断。
第二步:确定目标,继续观察、诊断。
目标与诊断目的照旧。
观察违规记录:
麦克·墨菲踩着酋长的肩膀飞越疯人院,带着一批非隔离的病患,开车接上了女友,前往海边,“租”上一艘游轮,出海钓鱼。
诊断结果:
医生:他没有疯,但是他很危险。我们已经尽力了,应该把他送回动物农场。
护士长:医院,我想我们可以帮助他。
其实,这里也有一个隐藏问题,即——如何救治危险的非精神疾患者?
如果说救治精神疾患者要靠吃药、外出放风、谈话,那么救治危险的非精神疾患者要靠什么呢?
同样,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刺激、观察。
第三步:威胁刺激,对症治疗。
威胁刺激:
1、游泳池告知麦克·墨菲,你一辈子都无法逃离疯人院。
2、其他病患告诉麦克·墨菲,我们自愿进来,也自愿出去,没有人限制我们的自由。
观察违规记录:在会议上与保卫人员打斗
对症治疗:电击治疗
治疗效果:我现在像小狗一样乖。
(我受不了了,今晚就要离开这里。)
第四步:专家会诊,终极疗法。
观察违规记录:麦克·墨菲女友与另一女孩来到疯人院,带领所有病患一夜狂欢,彻底破坏了疯人院的规则。
终极疗法:切除大脑额叶
治疗结果:丧失性格、变得痴傻,成了真正的疯子。
这时,你发现,前面两个问题都有了答案——我们既看到了真正的疯子,又知道了如何救治危险的非精神疾患者。
回到题目:如何打造一个真精神疾患者。
这句话其实非常讽刺,因为我们没有人愿意生病,也不会有人想要把自己打造成病人……
如果这世上真的有人想把自己打造成病人,那不论是将忧郁症视为诗情画意的“文青”,还是将精神病当做保护伞的“弱者”,他们对精神疾病的态度,对于真正的精神疾患者来说都是一种讽刺。
就像重症抑郁症患者及作家林奕含所说:我站在我的疾病里,我看出去的苍白与荒芜,我只想告诉他们这种愿望有多么可耻。
而疯人院中的医生与护士,他们对待精神疾患者与非精神疾患者的态度,对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讽刺。
因为他们不是在教我们如何打造一个真精神疾患者,而是在教我们如何打造一个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