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精神疾病康复者在护理园艺作物。受访者供图
在广州越秀区北京路的一个居民区里,有一座不起眼的独栋老楼。这里是越秀区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的所在地。人们习惯称它为“中途宿舍”。
“中途宿舍”,最早起源于中国香港,又称社区矫正中心,是为青少年、刑满释放人员、精神疾病康复者、成年智障者等特殊人群提供临时安置的生活场所。
年5月,在越秀区残联的指导下,广州市首家专业性非营利的精神康复综合服务机构——越秀区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成立。这是一个由政府出资免费为康复出院的精神病人,提供回归社会的缓冲带和临时庇护所,由广州市家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运营。在这里,精神疾病康复者们可以慢慢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社交能力,同时给康复者家庭成员留出时间做好接纳准备。
成立5年多来,该“中途宿舍”已接待精神疾病康复者26人次,除了仍然在舍的5人,已有21名舍友顺利回家。
过渡的选项
第一次走进这座独栋老楼时,余新在门口张望了很久。他要确认这里没有“白大褂”——他有些害怕他们。在入住“中途宿舍”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他坚决否认自己有精神病,出院后不肯继续服药。
而对于更多的精神疾病康复者来说,他们会本能地抗拒“离开家庭,入住宿舍接受训练”这件事,因为在家肯定要更舒服。
但病人首次发病出院后,一般是赋闲在家、行为懒散、抗拒服药,很容易就错过了恢复各项社会功能的最佳时期。家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舍监周冲说,而且家人往往需要请长假甚至辞职,来照料病人。这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
这时,“中途宿舍”就提供了一个过渡的选项。越秀区的这家“中途宿舍”配备了1名专业社工和3名舍监,他们会根据入住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帮助他们训练独立生活的个人护理技巧。精神康复者在这里,可以重新学习照顾自己、与人交往,甚至尝试正常工作。
这个由社区幼儿园改造的“客栈”,有4间睡房,共12张床。除去桌角都用泡沫包裹,一切看起来和普通民宿无异。不过,卧室的门在白天的大部分时间,会被锁起来。“中途宿舍”希望,住宿者不要躲在屋子里,能多和外界接触。
“来这里投宿的基本是20周岁到40周岁的男性精神疾病康复者。”周冲说,他们需要获得社工和精神科医生的双重评估,“以确保他们的身体及精神状况,都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
“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刘伟宏是广州市家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
他说,他每天的日常工作包括:指导康复者清洁,让他们每天打扫宿舍卫生,每周两次大扫除;教他们如何洗菜和煮饭,要求他们每周做一次饭;观察他们与人交流的情况,帮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和与人沟通。
这些东西在常人看来都很简单,但对于这些精神疾病康复者来说,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重新学习。
慢慢的,这些精神疾病康复者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不耽误妈妈工作,还可以学一点工作上的事情。”一位康复者说,这里的老师也很有耐心,不会强迫人在很累的时候起床。
周冲说,虽然作息、服药、工作有规定时间,但每位住宿者拥有根据身体状态进行调整和沟通的权利。“我们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