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新闻记者孙韵见习记者俞倩玮
从早年的桌游到密室逃脱,再到这两年兴起的实景角色扮演游戏——剧本杀,年轻群体一直追随着休闲娱乐的新风尚,然而,有人竟玩至“疯魔”的状态。近日,医院临床心理科接诊了一位21岁的患者,因为玩沉迷剧本杀,出现了抑郁、焦虑等精神病症状。
内向少年迷上剧本杀
半夜说梦话大喊大叫
10月8日,记者联系上了医院临床心理科的主任医师苏衡,苏衡医生表示他接诊的这位患者小刘原先性格内向,在学校里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没有太多朋友,心思也并不在学业上。半年前,他迷上了剧本杀,由于实景式的体验,带上面具、穿上剧服的游戏形式可以将真实的自己包裹起来,之前不愿意表达的小刘反而找到了一个感情倾诉的舞台,他和推理剧本认识的朋友们乐在其中。
但是,时间长了,小刘逐渐深陷剧本杀无法自拔。从一个星期玩一次到一个星期玩两三次再到每天都去,他尤其对血腥暴力的剧本情有独钟。小刘的父母逐渐发现儿子“有点不对劲”:不仅对学业毫不关心,还常常半夜说梦话大喊大叫……
一个简简单单的剧本为何会让小刘“走火入魔”?苏衡医生表示,“剧本杀只是诱发小刘情绪混乱的催化剂。其实,小刘本就有抑郁症的症状,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平日对他要求严格,这就导致他自身内心自卑空虚且缺失安全感。”目前,小刘通过药物治疗、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环境改善等方式,状态已极大改善,能够回到学校上课了。
无独有偶。据苏衡医生介绍,近半年来,医院接诊了四五例这类病例,病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幻觉等精神病学症状。
实体店数量一年翻倍
行业秩序亟待规范
剧本杀作为一种游戏娱乐形式,本身并无对错。玩剧本成瘾说到底还是患者自身心理问题导致。但随着剧本杀的爆火,不得不说整个行业的秩序规范亟需加强。
近年来,剧本杀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有目共睹。据美团发布的《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显示,截至年底,全国剧本杀市场总规模达.4亿元,预计年国内剧本杀市场规模将达.2亿元,消费者规模或达万。有调查数据显示,至年底,全国剧本杀相关实体店已经突破了3万家,和年实体店数量分别仅有家和家左右。
剧本杀成为年轻一代喜爱的游戏,原因还是在于“沉浸式”的角色扮演,给了玩家全新的体验:民国谍战里千般技能传递情报、鬼怪故事上演复仇大戏、穿越历史找寻前朝旧爱互诉衷肠……在精彩纷呈的剧本故事里,玩家被制造出一种惊险刺激的“生活”,不由自主将自身代入其中。因此,剧本杀自然而然也成为了当代年轻人宣泄压力的窗口。
同时,剧本杀也成为年轻一代交友的新方式,吸引有相同喜好的年轻人迅速成为朋友。剧本杀作为多人参与游戏,往往玩家需要花几个小时,通过几轮推演还原剧本。在这过程中,即使玩家是拼单组在一起,一开始彼此不认识,但一个剧本下来也有了充分交流的时间。
但是,无论剧本里展现的“生活”有多精彩难闻,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有心理专家分析称,一般来说,由剧本杀诱发的抑郁症、剧本杀成瘾等症状主要出现在高中生,大学生、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等群体中,这些人本身压力大,对现实生活比较迷茫,情绪不够稳定,当现实生活中受挫时,就有可能沉迷剧本杀渴望“新生”。
苏衡医生建议,年轻人可以适当玩剧本杀放松心情,每周频率在1-2次适宜,并根据自身承受度选择剧本类型,除恐怖暴力类,还可选择较为平和的剧本参与。同时,去玩剧本杀时,最好和现实生活中三五好友约在一起去,这样剧本中的情景和现实中的朋友可以联系起来,不致于太过沉迷,陷入情节当中。
而作为剧本杀店主,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对顾客的心理健康毫不关心。一方面,当有玩家过多频率出现在店里,店主应起到警示和劝告的义务;另一方面,尽量减少悬疑恐怖、凶杀犯罪等本子的数量,可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如竞赛式、田园式、爱国式等引人入胜的剧情。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青少年而言,剧本杀最好进行剧本分级,对青少年玩的剧本情节有选择性地引导,让不同年龄层选择不同的本子来玩。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