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理智和疯狂的存在,我们将如何区分?
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罗森汉恩的一句名言。
年,在精神病诊断领域,罗森汉恩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众所周知,《科学》杂志可是世界范围内顶级的学术杂志!
如罗森汉恩所料,实验结果一经发出,瞬间引起了整个心理学界的轩然大波,各方争论与质疑之声更是此起彼伏。
而这一切的开始,都要从那七个被罗森汉恩送进精神病院的正常人说起。
一项不合常理的实验
作为一名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罗森汉恩一直对现行的精神病人诊断标准心存疑虑。
在他看来,医院里正在执行的那一套标准过于主观,医生判断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往往缺乏必要的客观依据。
这就导致一旦你踏进精神病院,所有人都像是被设定好程序,默认你就是精神病患者,哪怕是那些专业医护人员,他们通常也会先入为主地对你的行为作出有失公正的判断,进而说明你有病,你应该接受治疗。
“这会造成严重的判断失误!”
罗森汉恩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这一观点,可是没有充足的证据做支撑,他的这一观点没有引起多大的社会反响。
为此,罗森汉恩决定亲自设计一个,来客观检验一下自己的观点。
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假病人实验”诞生了。
罗森汉恩亲自找来7名实验对象,他们有男有女,身份职业各不相同,有罗森汉恩所带的研究生,还有心理学家、儿科医生、画家、普通的家庭主妇。
按照罗森汉恩的实验设定,这七人要将自己送进十二所医院,医院分别位于美国五个不同的州。
同时,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可以用来对照比较,七人装病的理由必须相同,医院声称,自己能听到一种“砰砰声”或者“铛铛”声。除此之外,其他任何方面都要与正常人保持相同,对于医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这些人都必须按照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如实作答。
一切准备就绪,罗森汉恩便开始执行这项实验,他非常期待实验结果能给他带来惊喜。
假病人们行动了,他们拨通精神病院的预约电话,按照既定的“剧本”说明自己的情况,同时表现出愿意接受治疗的强烈想法。
果不其然,这几个“假病人”迅速被分别送进不同的医院。
在这里,“假病人”表现得十分听话,一切行为跟正常人没有什么不同。按照实验约定,他们还会悄悄地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
一次,一个病人在记录经历的时候碰巧被一名医护人员发现了,他心想这下糟了!自己多日的伪装可能就此被发现。
他内心忐忑不安,已经做好被赶出精神病院的准备。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完全出乎他的意料。那名医护人员站在他的身边,轻瞟两眼,竟转身离开了。
晚上,这位“假病人”被带到检查室检查一番。医生跟他保持着距离,用冰冷的口气询问情况,最后给了他一堆药物。
出来后,这位“假病人”发现,在那堆药剂中,多了一种新的药物。
“假病人”回到自己的房间,悄悄把这些药物冲进马桶里,事实上,其他精神病人也经常这样做,将药物偷偷地“处理掉”。
那些医生有时会发现病人的这一行为,不过他们好像毫不在乎,只是按照惯例继续开药。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假病人”身上,他们渐渐地发现一些奇怪的事实。
在医院里,无论他们的行为举止多么正常,医生似乎都认为那是一种不正常的表现。
平时,医生与精神病患者的交流很少,更谈不上关心与爱护。就连在心理康复课堂上,医生们的言行也只是在不断地强调他们的病症以及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的问题,从来没有真正去关心“病人们”的心理状态。
那些有着心理学背景的“假病人们”觉得这是荒谬的,他们从没有想过进入精神病院,自己面对的是一个这样的世界。
事后接受采访时,一位“假病人”对记者们如此形容里面的生活。
随着他们在精神病院呆的时间越来越久,他们所发现的荒诞事情也变得越来越多。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假病人”写日记这件事没有引起医生们的注意,反倒被一个真正的精神病人给识破了。
那天他正在记录当天的经历,医生对病人的态度让他的警惕心理有所放松。
突然,一个“病友”从他的身后窜了出来,一把抢去了他的笔记。
这个“病友”一边喊叫着一边翻看着他的笔记。慢慢地,他的动作慢了下来,喊叫的声音小了下来,蹲坐在角落里,盯着“假病人”,表情出奇的严肃。
“假病人”走过去,想拿回自己的记录,没料到被“病友”一把抓住胳膊。
“你根本不是精神病!你是正常人,你来这里干什么,医院的!”
这个“病友”忽然又情绪失控起来,猛然跳起,丢下笔记便跑开了,嘴里喊着“你不是精神病,你是正常人,这里有正常人在装病!”
他撞翻了医护人员的小推车,到处乱跑,引起一阵骚乱。医院的安保人员被引了过来,将其制服在地上。
晚饭后,“假病人”偷偷去观察这个“病友”,发现他的药剂比平时多出许多。
这一发现让“假病人”顿生一丝心酸,甚至产生了强烈的同情以及愧疚之情。
事后的他回忆道:“其实我被精神病人发现了,但是没有人相信他,因为大家都认为他有病,所说的话自然也没有一句可信的。”
同样的情况,在其他几个“假病人”住院期间也曾发生过。他们都对此表示震惊,这是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事情。
整个实验进行过程中,这群“假病人”医院里那些医护人员的怀疑,无论他们的行为多么正常,医护人员永远都只会在他们的病志上如实地记下:病人有写作的欲望、病人看起来很正常,不过建议继续观察、病人跟其他病人抢东西,有暴力倾向、需要加大药量、增加治疗方式……
7名“假病人”明白他们已经完全被当成了真正的精神病人,自己根本不用做任何掩饰。即便他们声称幻听已经消失,但医生们仍然觉得他们还要持续治疗。
药不能停,每天都是一堆药剂摆在七位“假病人”面前。
这种所谓的治疗,前前后后竟然持续了四年之久!而“假病人”最终准许出院的理由也仅仅是,精神分裂程度有所缓解,予以出院。
实验结束了,罗森汉恩看着7名实验者提供的数据资料,感到十分可笑,甚至有些可悲。因为这些实验证据充分表明,在现今的医疗体系里,对精神病患的诊断存在着严重的漏洞!
罗森汉恩为此进行了一番严密的分析与论证,把研究结果写成文章,寄给了《科学》杂志。《科学》杂志的编辑们慧眼识珠,意识到这是个前所未有的话题,定会引起轰动,毫不犹豫地就将这篇文章刊登出来。
面对质疑
在文章中,罗森汉恩提出了一个叫作“标签效应”的理论。他认为,精神病院作为一个特殊的环境,人们只要踏入,那么他的一切行为都会被习惯性地贴上“不正常”的标签。
这种习惯性判断会导致一系列不客观的诊断发生,比如上面说到的记日子这样正常的事情,也会被认为是精神病人的不正常反应。
罗森汉恩的观点,无异于给了心理学界一记响亮的耳光!他在质疑对精神病人的诊断标准是否客观,毕竟心理学界一直认为这个问题讨论得比较完善,不用再做修正,只有罗森汉恩眼光独到,看到了漏洞所在。
正因如此,他遭受到大量的口诛笔伐。
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病院经营者认为罗森汉恩的实验根本不能代表什么,只不过是一场刻意的欺骗。从科学严谨的学术理念出发,如此小范围的测试根本不足以说明整个精神病诊断体系有问题。
随着舆论的发酵,一家颇有名气的医院听说了这件事情,医院绝对不会错判任何一个精神病患者。
面对媒体的采访,医院的负责人显得自信满满。他对媒体强调道“我需要让大家明白的是,诊断精神病患,我们是专业的,我们有专业的设备和人员,而你,罗森汉恩,不过是个心理学教授而已。”
罗森汉恩非常清楚自己的文章一定会引起广泛的讨论,自己会受到各方的质疑。所以,他决定再做一个实验,跟那家声医院来一场正面对决。
新的实验很简单,医院约定在两个月内,会送去一些假冒的精神病患者,医院能够全部把他们筛选出来,那么罗森汉恩就承认他的结论有问题。
意料之中,这场“赌约”吸引了许多看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