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上帝”型内在小孩:身边人或物都是工具
郑爽事件发生后,很多人对她的冷漠感觉到不可思议。无论是QY孩子还是QY狗,她的表现就像在处理一件物品一样。还有,她做事就像一个小孩般任性:商场喝饮料不给钱,却不以为耻;录节目不高兴了,扭头就走;戴个面具接受采访,表示我只能这样……这正是“上帝”型内在小孩的典型表征。也就是说,郑爽是把自己当“上帝”看待的,周围的人或物全部都是物化的工具。既然是“工具”,想养想弃,随心所欲,自不会有负罪感。郑爽为什么会有这种“非一般人”的想法?本书作者是这么解释的:每个婴儿出生时,看待这个世界都是上帝视角。比如,饿了,有奶吃;尿了,有人换;哭了,就有人抱……这会让TA的内在小孩产生自己是“上帝”,一切应该如己所愿的想法。TA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则是通过身边“工具人”来完成的。比如,小孩看到火,想知道这是什么,自己又不敢尝试,就会拉着父母的手伸向火焰。然后,通过父母的夸张表现,比如说烫、吹手指等,知道火是危险的。如果这个阶段的父母乐于当个“工具人”,耐心引导孩子认知世界,TA的内心就会感觉安全、宁静,那么,TA的大脑就会发育得越来越健康,TA就会无损地发展其他的功能结构。逐渐地,TA的认知就能区分内在和外在,并接纳自己并非上帝的事实。反之,如果周围环境恶劣,“上帝”般的内在小孩则会一直保持下去。在现实中,TA就会表现得对人颐指气使,说话口无遮拦,看人看事也显得冷漠、冷酷:表现好就能得到一切,表现不好就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我们不知郑爽婴幼儿时期是被如何照顾的。只知道,才4岁的郑爽,反而被母亲当“工具”使用,要求“你做到什么,我才给你什么”,这无疑固化了郑爽的“物化世界”想法——世界待她如此,她待世界亦如此。事实上,郑爽的异样,并不是没有人发觉。与郑爽很早就认识,《一起来看流星雨》的编剧汪雨林,就曾说过郑爽对于很多事物的标准和正常人是不一样的,“郑爽的脑子一般人很难理解”。02“恶魔”型内在小孩:对东西有着强烈的占有欲
如果周围环境恶劣,也会形成“恶魔”般的内在小孩。并且,内在小孩会在“上帝”和“恶魔”这两种类型之间转换。作者指出,如果某人对东西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其内在小孩就是一个恶魔,这是小时候缺乏爱导致的。这或许可以解释郑爽为何在金钱上那么“贪婪”。并非指她与前夫的万之争。仅这方面而言,假如郑爽的1.6亿薪酬真涉及XQ,郑爽实际能落袋多少就未知了,她对万的执着也就能理解了。我们不能理解的她的“贪”,真真就是一些对我们普通工薪阶层来说,也算不上大数的小钱。比如,参加完活动后,把免费的没洗的广告衫卖个元。比如,过期的防水敷料卖个50元。比如,拍摄节目的时候,顺走节目组不值几个钱的道具去二手平台上贩卖。伪造机票报销就更不用说了……郑爽小时候穷怕了吗?不是的。爽爸是生意人,爽妈是职员,她们家算得上是小康家庭。从她小时候留影来看,也是穿得光鲜亮丽的,一副小公主的模样。那么,只能用作者所说的“缺乏爱”来解释了。据媒体报道,郑爽出生后一段时间,爽妈忙于自己的大学梦、歌手梦,郑爽主要是扔给外婆帮带的。待爽妈自己的梦想破灭后,就开始着手郑爽的明星梦,对年仅4岁的郑爽进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郑爽的童年是在舞蹈课、钢琴课、表演课、长笛课、游泳课、英语课等各种课外班的重负中度过的。而且,爽妈对她实施的是“批评式教育”,不管郑爽做得多好,很难从母亲口中听到赞扬;一旦犯错,则是言语上的“摧残”及打手心等体罚。郑爽11岁时,又被送到远离父母的四川舞蹈学院学习。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呢?作者指出,婴幼儿时期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抚,没有经历过眼神交流等复杂情感,孩子自己就体会不到复杂情感,对于别人细腻的情感也理解不了,即无法共情。还有一种情况,缺乏玩耍的小孩,也会造成情感简单化。不知郑爽属于哪一种,还是两种皆有,反正我们看到的郑爽演技,就是千篇一律的“撅嘴瞪眼咬唇”。还有,孩子五六岁之前是萌发“自我”苗子的关键时期。如果这时候没有得到父母发自内心地夸奖,TA就会形成自卑的人格。在TA成年之后,即使再多的人夸奖TA成绩好、长得漂亮,TA依然会觉得自己不如人。这或许就是《流星雨》让郑爽一举成名,她却依然不自信到去整容的内因。一个人如果在幼年“被抛弃”,TA对人际关系的信任感、安全感极低,对亲密关系也总是怀疑。TA会想,“既然亲密关系迟早都会结束的,我先选择离开,总好过被抛弃吧”。郑爽的初恋就是这么被“结束的”。缺乏陪伴的内在小孩,还有一种创伤表现就是形成害怕型依恋关系:TA会特别“作”,心里渴望关系,却又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以各种不合情理的言行举止来博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