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韩国警方公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韩国犯罪史上最著名的“华城连环杀人案”取得重大突破:一名服刑人员李某与当年凶手的DNA高度一致。
韩国犯罪史上的著名悬案
“华城连环杀人案”对许多韩国人来说是一段恐怖的记忆。
年至年间,在韩国的京畿道华城郡方圆半径只有2公里的范围内,先后发生10起针对女性的严重犯罪,仅1个幸存。
而这个系列连环杀人案,更因为一部著名的韩国电影《杀人回忆》被人熟知,如今这则新闻让看过电影的人终于知道了最后的答案。
这部取材与真实的“华城连环杀人案”的电影,以其真实的还原能力与由此展开的深入思考,让许多人深受触动。
这部电影甚至被一些影迷称之为“零缺陷的亚洲电影”,在许多电影网站中都有很高的评分,也有人将其视为“华城连环杀人案”的真实纪录。
《杀人回忆》,不只是还原案件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杀人现场。
在一个乡村的田野上,一具尸体被人发现,因为时间太长,尸体都散发着浓烈的臭味。
经过警方调查确认,这具尸体为一名女性,生前被人侵犯、折磨。
而更让人惊恐的是,这个小镇接连发生一系列针对女性的凶杀案。
警方虽倾尽全力,却一直未能找到真凶。
这部影片的结尾,让许多人印象深刻。
案件发生后许多年,当年负责探案的警察朴斗满已经退休回家,当他再次来到当年的案件发生现场,一个女孩对他说,前两天,还有一个男人来过这里,往里面张望。
此时,电影屏幕上出现了警察朴斗满的特写镜头。
他紧盯着电影镜头,如同巫师一样的眼睛似乎在审视着观看电影的每一个人。
生活中的凶手,或许并不是面目狰狞的人,很有可能就是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人。
这样的效果正是导演奉俊昊所表达的:虽然无法确认凶手是谁,但电影的观众中或许就有一个是凶手。
“华城连环杀人案”,让许多人闻之色变
一直没有归案的凶手,让许多人感到恐惧与不安。
这个案件,当时让警方颇为头痛。
据当时的媒体披露,警方先后出去警力万人次,调查21万余人,仅比对指纹人数就有4万多人,但也未能锁定犯罪嫌疑人。
现实中,负责此案的警官河胜均回忆侦破的那段日子,觉得自己像发疯了一样,连自己的妻子孩子的生日都忘了,却清楚地记得凶手作案的每一个细节。
这个凶手,虽然一直没有露出真实的面孔,却在一个个案件中被人勾勒出清晰的心理画像。
这个凶手,对周围环境非常熟悉,每个作案地点显然都经过精心选择:便于潜伏,便于处理尸体。
这个凶手,对于女性有着异常的仇视心理。
这凶手侵犯的女性,生前都遭受了残酷的折磨,许多细节惊人地相似,显示其内心有着某种特殊的偏好。
警方的结论是:从残忍、紊乱的手法看,作案人没有罪责感,凶手很可能是享受杀人的“精神病患者”。
这个凶手还异常冷静大胆,为了作案,他可以在零下十几度的环境里蛰伏一个多小时,等待他认为合适的时机与对象才作案。
在警方运用大量警力侦破的过程,他仍然顶风作案,气焰十分嚣张。
迟来的真相,为何不能换来迟到的正义?
如今,这起尘封30多年的案件,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取得意外的突破。
据媒体披露,最近,韩国国立科学搜查研究院,通过数据比对,从现有的罪犯数据库中,发现了一个与“华城连环杀人案”凶手相同的DNA的犯人。
这个犯人李某于年1月奸杀只有20岁的妻妹被捕入狱,最终被判无期徒刑,目前在釜山监狱服刑。
虽然有确凿的证据,但李某没有承认自己是这起系列案的凶手。
借助于大数据的威力,这起无头的悬案终于有望揭开真相,但许多韩国民众却高兴不起来。
为什么?因为依据韩国现行的法律,刑事案件如果过了15年,即使找到了罪犯,罪犯也不用承担刑事责任。
这样的法律恐怕让许多人感到匪夷所思,为什么要作出制定这样的法律?
一种解释是,15年内罪犯为了逃避制裁,掩饰罪行东躲西藏,这样的日子也是一种惩罚。
另外,如果案件长期无法了结,需运用与消耗大量的社会成本,因此,规定一定的时间期限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可韩国民众一直对法律的这一条文十分不满,媒体披露,已经有民众向青瓦台请愿,要求此案的公诉时效无效。
但舆论认为,因为一个个案而改变法律,这种可能性很小。
也就是说,即使认定李某是系列案的真凶,他也不会为此受到新的判罚。
你觉得对犯罪行为设定公诉时效合理吗?此案中的这名凶手应不应该接受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