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性精神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拿它玩梗,我劝你善良解X
TUhjnbcbe - 2025/2/23 23:12:00
治疗白癜风需要多长时间 https://m.39.net/disease/a_5762961.html

现在的年轻人,很容易陷入情绪焦灼中,时不时把“emo”、“太累了”、“焦虑”、“无聊”等词挂在嘴边。

可是,最近在社交平台上,却流行起一种假冒“抑郁症梗”:

#我希望你永远不懂这张图/这是什么药#

网友发布内容,配一段“孤独抑郁”的扎心文案,配图则用黑白色调,透出满满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远看貌似没什么,点开图片,却是毫无关联的“疯狂星期四KFC美食”、“看起来像炭黑的烤肉”等等。

有的甚至拿“健胃消食片”、“旺仔小馒头”、“薯片”等来充当“药物”,小图看似是触目惊心的精神疾病的药物,点开大图,直接将离谱程度拉满。

有的还用梗来秀自己的智商,将梗带上医学界专业术语。

这些梗好玩吗?一点也不!甚至很可恶!

这些玩梗的人不是对TA人没有同理心,就是对抑郁症缺乏认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一点不值得推崇!

01

抑郁症,能用来开玩笑吗?

抑郁症,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全球近10亿抑郁症患者,每40秒就有1人自杀。预估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负担最大的疾病。

根据《年中国抑郁症蓝皮书》,我国的抑郁症患者人数高达万,大约15人中,就有1人患抑郁症,而且每年数据呈上升趋势。

网络上,大家容易将“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混淆在一起。

抑郁情绪,是指人们对负面生活事件的一种情绪反应,比如不愉快、沮丧、悲伤等等。而抑郁症则长时间地感到悲伤、无价值感,严重的甚至有自杀行为。

二者的区别在于时间,如果这些类负面情绪持续2周以上(症状每天存在),则要考虑是抑郁症了。

如果你怀疑自己有病症倾向,最好找专业可靠的医生进行测定诊断。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根据医学研究,遗传因素、激素、个人成长经历、外界刺激等等,都有可能引发抑郁症。

02

抑郁症的污名化

与之相对的是,大众对“抑郁症”的了解缺乏全面的认知,甚至存在误解。

在西南大学关于《抑郁症污名现象》的研究论文中,研究者关于“对抑郁症认知”的调查中,9%的人对抑郁症的症状、致病原因、治疗方式、预防措施“均不了解”,其中19%对抑郁症治疗方法“完全不了解”。

心理学上曾提出一个精神疾病的“污名”概念,这是一种效应,即拥有消极特征的个体或群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受到标记,进而遭到排斥和歧视的过程。(Goffinan,)

污名,可为两种。

(1)社会污名

社会污名,一般通过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表现出来。大众对抑郁症有一些错误、固化的认知,比如认为抑郁症就是矫情、无病呻吟,想开点就好了。

在上文提及的报告中“对抑郁症患者态度”的调查,41%的人在不同程度赞同抑郁症患者“心胸狭隘想不开”、“内心阴暗,要躲开”。

可见这一现象的普遍。

26岁患抑郁症自杀的女作家林奕含,曾在生前的婚礼致辞上提到抑郁症污名化。在学校时,她拿抑郁症的理由向老师请假,却被老师认为是逃学的理由,对此林奕含在婚礼上大声控诉:

“他用什么来诊断我?我的坐姿、唇膏,还是我的口齿来诊断吗?这个社会对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期待是怎样的?是不是我今天衣衫褴褛、口齿不清然后60天洗澡过去找他,他就相信我真的有精神病?又或者他觉得,精神病根本就不是病呢?”

在公共媒体上,抑郁症甚至成了精英得的富贵病。

之前很多日韩明星自杀,新闻均存在明显的片面性。一些媒体通过“遣词造句”,将自杀原因归于“公众人物”太煎熬、无隐私,有点想把此病描述成“精英疾病”的嫌疑。而且出于美化逝者、降低危机感的考虑,还会用“心情不佳”、“心理意志薄弱”来轻松表达患病的症状。

(2)自我污名

除了社会污名,患者也会产生一种自我污名——抑郁症的病耻感。

在《抑郁症污名现象》论文的主观规范调查可看出,48%的人在不同程度会因群体压力对抑郁患者“躲避、说教、语言攻击”;仅有8%的人,因社会压力“产生帮助意愿”。

不少患者觉得自己得了抑郁症不光彩,是丢人的,TA们不愿意主动向专业人士求助。因为TA们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害怕别人背后的指指点点,害怕身边的亲朋厌恶自己、远离自己。

03

抑郁症有多痛苦?

正如林奕含所说,人们对抑郁症的想象是如此扁平,因为TA们对痛苦的想象亦是如此。

微博上曾有一个叫

走饭的女孩,十年前因抑郁症自杀,走起留下这么一段文字。

之后,女孩的微博评论区成了抑郁症患者的最大树洞。网友们还建立了#寄给走饭的信#的超话,而发帖的规则是“可以发泄情绪,但禁止约死”。很多抑郁症患者把这里当作秘密基地,分享情绪、相互安慰。

很多人不解:焦虑症患者多那么痛苦吗?为什么不少人会选择自杀?

抑郁症会把大脑一点点“撕碎”

英国爱登堡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大脑整合性低于普通人,不同区域间的信号传递减慢。患者大脑中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神经递质不平衡,导致患者出现“三低”:情绪低落、兴趣降低、精力下降。

有一位抑郁症患者这样描述:

“抑郁症把我的兴趣都扫没了,不仅仅是生活中的爱好,像打球、唱歌、旅游之类那么简单,它包括所有,说白了,就是患者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活动都丧失了兴趣:不想洗脸、不想起床、不想说话、不想...什么都不想。”

更甚者,抑郁症会让人的认知功能也发生改变,哪怕很小的事情,一旦失败,都会让人怀疑自身价值。

《重口味心理学》中,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描述自己去做“洗澡”这一简单动作的心理过程:

“我整天四肢僵硬地躺在床上哭泣,甚至害怕去洗澡。但同时,我心里也知道洗澡其实没什么可怕的,在心里重复着一连串动作:起床,然后把脚放在地上,站起来,走到浴室,打开浴室门,走到浴缸旁边,打开水龙头,站到水下,用肥皂抹身体,冲洗干净,站出来,擦干,走回床边。12个步骤,对我来说执行起来就像耶稣受难般痛苦。我鼓足勇气,用尽全身的力气坐起来,转身,把脚放到地上,马上又觉得万念俱灰,想继续回到床上,可是双脚还在地上,无法动弹……”

反复的躯体化症状和情绪反应

大脑的结构的改变,会让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变得异常敏感。

TA们会越想越多、越想越乱,深陷痛苦、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的漩涡无法自拔。许多抑郁症患者会不断涌现关于死亡和自杀的念头。

一位抑郁症患者描述自己内心自杀的想法:

“我的想象忽略了柜子中的安眠药,反而思量着是用刮胡刀的刀片割手腕好,还是用美工刀比较好。我曾测试过一枝树杈是否结实,以便用来挂绳索。我还考虑到时机问题:什么时候我会一个人在家,什么时候可以顺利地把事情搞定。在这种心情下开车,有时我会直接想到悬崖,但又考虑到安全气囊和可能伤害到别人而作罢。”

病症会把患者折磨得生不如死。每个人都是有求生本能的,但这一本能被扑面而来的绝望感湮灭,TA就会想要放弃。

所以,一个抑郁症患者想自杀,绝对不是因为TA“意志薄弱”、“矫情”、“博

1
查看完整版本: 拿它玩梗,我劝你善良解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