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价值观歪了,就什么都歪了。
短篇小说《牺牲》,老舍先生用幽默诙谐的手法,讲述了留学归国的毛博士,受聘于大学教授,受西方思想影响,看不惯中国的种种行为,活在自以为是的世界里,最终从一名博士演变成一名精神病院里的疯子的故事。
故事短小精悍,人物刻画形象逼真,情节波澜起伏,小说取名《牺牲》,表面上是借用毛博士的口头语,他把为了得到美式生活所做出的种种付出,视为自己的牺牲,而其真正的含义是哀叹毛博士之类的归国留学生,全盘接受西方的物质追求理念,理想信仰发生偏移,三观扭曲,人设崩塌,最终沦为西方享乐主义的牺牲品。
01.归国博士,在自我设限的人生中,成长为一个怪胎
毛博士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称得上是学惯中西之人。回国后被应聘为一所大学的教授,这个让人羡慕的职业并没有引起博士多大的兴趣,相反他却过的不如意。在他的眼里,中国是一个脏、乱、差的国度,与他追求的西方美式生活格格不入,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行为方式,都仿照西方社会,成为了一个半土半洋的人。
衣着是身份的象征,毛博士自然要在穿衣打扮上与众不同,来彰显他留学博士的光环。来看看博士一身洋装行头:
他是“全份武装”的穿着洋服……他不是“穿”洋服呢,倒好像是为谁许下了愿,发誓洋装三年似的;手绢必放在这儿,领带的针必别在那儿,都是一种责任,一种宗教上的条律。他不使人觉到穿西服的洋味儿,而令人联想到孝子扶杖披麻的那股勉强劲儿。
从穿衣打扮上大体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和特点,比如一个生活低调的人,他的衣着不可能花里胡哨;一个追求生活简单的人,他的衣着不可能时尚潮流。
而博士的这身打扮,为了显摆自己,刻意的穿着西装,即使衣服陈旧,皮鞋损坏也不舍得脱下,给人一种迂腐酸臭的味道。
就像鲁迅笔下的孔已一样,无论再穷困潦倒,也不能脱下象征知识分子地位的长袍,外在的装饰反映出内心的固执和虚伪。
老舍先生用一大段的笔墨描写毛博士的一身洋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长衣长衫打扮形成鲜明对比,从一个侧面反映博士很自负,也很自傲,给人鹤立鸡群的感觉。
行为举止上的怪异,暴露出毛博士双重人格和自私自利当时的中国的大学教授是由学校下聘书聘请到大学任教的,可毛博士不认可,对中国文字极度不信任,极度推崇美国的契约精神,硬是逼迫学校为其单独订立了三年合同,规定三年内不谁也不许辞谁,不准加薪,也不准减薪。
可是到他那里却变了样,当他知道中国的教授和他争的一样多时,心里极不平衡,感觉拉低了他的身份,要求学校加薪,否则就要离开学校。更为滑稽的是,却用写信的方式向校长表达诉求。
“立合同的时候是美国精神,不守合同的时候便是中国精神了。”
在毛博士的眼里,什么美国的契约精神,什么中国的诚信精神,只要符合他的利益,可以自由切换,他只相信他自己。这种双重标准,让他的自私自利性暴露无疑。
他认为他的任何付出都是一种“牺牲”,必须要得到回报,即使这种牺牲是为了他自己的生活。
比如,在组建家庭这件事上,在他的嘴里完全是美式设置:钢丝床是必要的,洋澡盆是必要的,沙发是必要的,地毯是必要的。结婚还要有金戒指,还要度蜜月。
可是等他找到女朋友,结婚后,并没有实现他的承诺,完全没有那种西方式的浪漫和生活设置,反倒遵行了中国式的家庭观念,他只是在用美式的自由浪漫精神,掩饰他内心的自私和贪欲。
语言是思想的体现,毛博士独特的语言表述,让人感到思想的偏激和狭隘。毛博士虽谈不上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但他的语言却是独特的,即使说的是中国话,但听到的人仍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老舍用嘲讽的口吻写道:“他的国语就是经国语推行委员会考试也得公公道道的给八十分。我听得很清楚,但是不明白。”
博士完全用自己独特国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外人只能通过他再解释一遍,方能明白。博士连叹气都是与众不同的———他是吹一口气:“噗!”仿佛天气很热似的。而最能体现博士语言形象的,就是“牺牲”这一个词。在博士眼里有其独特的作用,被博士运用的出神入化,言必称“牺牲”,仿佛全世界都欠他的。
比如天气太热,他说,“牺牲太大”,不该受这个罪;找女人要花很多钱,他认为这是一种“牺牲”;博士生在中国,他认为这是最大的“牺牲”;新婚三个月的妻子跑了,他认为“牺牲太大了”。以至于最后,博士为了等妻子回来,天天喝牛肉汤,也认为这是一种“牺牲”,“她跑了我还得为她牺牲!”
博士的这种“牺牲”精神,更多的是一种牢骚,他在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感到不值,内心的失失衡,导致思想的偏执,他的心理产生了扭曲,把自己限制在固执的思维里,越陷越深,最终导致精神分裂。
02.享乐思想的侵蚀,人生观扭曲,最终让博士走上了精神分裂的境地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是什么决定了毛博士的人生走向,让他从一个名校毕业的博士,一步步走进了精神病院,这一切应该归结为道德信仰的缺失、价值观的扭曲和人设的崩塌。
盲目的崇拜美国精神在博士的眼里,美国是如何如何的好,他所认为的美国精神是“家中必须有澡盆,出门必坐汽车,到处有电影院,男人都有女朋友,冬天屋里的温度在七十以上,女人们好看,客厅必有地毯……”
在博士的眼里,中国人很脏,中国戏很差,中国人乱交朋友是不珍惜时间的行为;简直是一无是处,回国任教是博士最大的“牺牲”。
只是博士所谓的美国精神纯粹是物质上崇拜,而对于政治、文艺、社会形态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博士却退避三舍。
人的堕落先从物质上的贪欲开始,博士言必称的美国精神,只不过是他追求西方享乐主义思想的代名词,他所喜欢的只是金钱、女人、洋服、结婚、美国电影。博士心目中的政治、美术,其他的一切,“都是结婚与中产阶级文化光华方面的附属物”。
价值观扭曲博士“牺牲”了很多东西后,终于找了个上海女人结了婚,按照美国精神,他的家里应该是有澡盆、有地毯、有沙发等西方家庭生活的必备品,可惜,一件都没有,他眼里的美式家庭,只是存在他眼里罢了,而他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个女人。
鲁迅说:“人们虽然穿上了西服革履,但骨子里却还是老祖宗。”
博士只看到美国的好,却并没有以此来改变现实生活,只是拿他所谓的美国精神做幌子,行使的还是旧中国夫为妻纲的封建伦理。美国的物质精神和旧中国的封建伦理同时作用在博士身上,价值观必然地发生了扭曲。
扭曲的价值观造成博士行为上的偏执和心理上的变态,妻子忍受不了他的欲望,仅仅三个月后,便离家出走。
“结婚刚三个多月,她就逃走,想必她是真受不住了;想必她也看出来,这个人是无希望改造的。三个月的监狱生活是满可以使人铤而走险的。况且,性欲的生活,有时候能使人一天也受不住的——由这种生活而起的厌恶比毒药还厉害。”
妻子的离家出走,博士并没有反思自身的原因,反而抱怨妻子的种种不是,感觉自己为她牺牲那么多,她却跑了,并固执的认为她还会回来,因为她是他的人,离开他,她就是个“黑人”。
博士开始产生幻觉,不时的去看看门口的花布帘,掀一掀它,幻想他的妻子能再回到他身边。
但他最终没能走出自我设限的思维怪圈,在他的脑子里,没有真正的爱,只有自私的功利和人性的欲望。对美国精神的盲从和价值观的曲解,让他的人设崩塌,最终的结局在精神病院里度过后半生,这也是他人生历程中的必然。
03.正确的价值导向,既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事的底线。
“设若他没上过美国,他一定不会这么样,他至少要在人情上带出点中国气来。他上过美国,自觉着他为中国当个国民是非常冤屈的事。他可以依着自己的方便,在美国精神的装饰下,作出一切。”
老舍通过小说,反映了30年代中国留学生,受到西方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观念的冲击与洗脑,盲目崇拜,对国外的东西照搬照抄,有意贬低中国,回国后却“水土不服”,成为了半土半洋的中国人,最终造成黯然离场的结局。
为了开阔眼界,学习国外先进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在国际化舞台上崭露头角,出国留学深造,本是一件很好的事。可是有些人,出去后,全盘接受西方思想,价值观完全偏移,不惜损害祖国形象,在网络空间里兴风作浪,公然背离祖国,挑衅大众认知。
老舍笔下的毛博士的阴魂又附在了现代个别留学生身上,在新冠疫情这个照妖镜面前,现出了原形,露出了白骨精的嘴脸。
许可馨,苏州人,中国药科大学届本科毕业生,公派留学生,目前就读于匹兹堡大学。然而就这样一个精英式人物,在李文亮医生垂危之际出口成脏,骂留学生,骂中国人,恨国蛆一枚,在网上掀起阵阵妖风,逆天而行,恣意践踏大众底线,简直作死的节奏。
年3月29日蔡元培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演说词》里说:“吾国学生留他国者,不患其科学程度之不若人,患其模仿太过而消亡其特性。”
没想到百年前的教诲依旧没能挽救许可馨这类人,反而变本加厉的辱骂祖国,对外跪舔,对内鄙夷,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全背离了正确的轨道,越走越远。
俗话讲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毛博士被收进了精神病院,估计后半生也就这样了,而比毛博士更甚的许可馨结局最终如何,还不得而知,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