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经常被拿来当笑话,比如“你脑子进水了”、“深井冰”、“心理变态”等等。当然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一笑置之,而真正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患者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不少病人进行表示,他们自己每天可以按时服药,但还是学生不敢出门,担心别人研究发现问题他们住过精神病院……”也有存在不少病患或家属害怕他人的眼光,拖到实在我们不能再拖,才到精神医院就诊,即便是就诊过程中,也可能对病情发展有所隐瞒。
这些问题都是“耻辱感”惹的祸,病患或家属对精神文化心理健康疾病的不接纳,可能会导致延误进行治疗,加重患者病情;若严重的精神疾患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治疗,甚至成为可能没有出现伤人伤己的行为;而社会发展公众的排斥和疏离则会通过强化病患及家属的担忧,使其不愿就医,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呼吁精神疾病应回归“疾病”标准,早期预防,规范治疗和不断康复,应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
拒绝偏见、歧视
偏见和歧视来自于对精神疾病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无知。同时,目前人们过于注重身体健康。中国人越来越重视“保持健康”,却忽视了心理健康。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个新的健康标准:“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精神文化心理发展问题≠精神分裂症
心理疾病种类繁多,包括抑郁、失眠、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此外,精神病院不仅提供疾病咨询和治疗,还提供促进心理健康的咨询。
精神疾病并不罕见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种精神疾病患者有一亿多人,重度精神疾病患者已超过一千六百万人。
精神疾病不是“制造”出来的
精神系统疾病是在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因素进行共同促进作用下发生发展的尤其是对于严重的精神文化障碍,更是以生物学技术因素占主导。因而需要我们可以不必要去苛责病患“内心脆弱”“不够努力”“不能自控”或是“无病呻吟”等。
全社会应该理解和关心精神病患者
消除对精神疾病的恐惧和歧视,绝不能让患者带着死亡,远离社会。因为精神疾病也是一种疾病,经过治疗,可以完全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此外,患者家属还应充分信任医生的职业道德,不会传播患者的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