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性精神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我们周围,到底有多少精神病
TUhjnbcbe - 2020/12/8 17:40:00

最近的热点事件,似乎“精神病”的出镜率特别高:

7月12日

7月12日,国航CA航班从成都飞往北京时,一名自称“国航监督员”的女性乘客因有乘客在飞机滑行阶段玩手机而与他们发生语言冲突。后经证实,该女性乘客患有精神疾病。

7月18日

7月18日,红谷滩杀人事件嫌犯被公诉,据悉,犯罪嫌疑人万某弟持有“精神叁级残疾证”,需定期服药控制病情。红谷滩杀人事件的视频影像还历历在目,因为被害人实习律师的身份,律师群体对此事件更多了悲悯的情怀。7月18日,#红谷滩杀人事件嫌犯被公诉#,据悉,犯罪嫌疑人万某弟持有“精神叁级残疾证”,需定期服药控制病情。红谷滩杀人事件的视频影像还历历在目,因为被害人实习律师的身份,律师群体对此事件更多了悲悯的情怀。

7月20日

7月20日,香港演员任达华在广东中山参加一场商业活动,被一名男子刺伤。后医院精神病学专家对嫌疑人进行精神检查和初步医学诊断,伤人者存在精神障碍(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俗称“妄想症”)。

7月23日

7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表示,未来将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登记报告率、治疗率、规范管理率。指出,社会对严重精神障碍的认识,包括家属、患者本身对疾病的认识还不够,有些不遵医嘱,状况好一点就随便停药,有些患者容易复发。7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表示,未来将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登记报告率、治疗率、规范管理率。指出,社会对严重精神障碍的认识,包括家属、患者本身对疾病的认识还不够,有些不遵医嘱,状况好一点就随便停药,有些患者容易复发。

我们看一下这些事件下面的评论,全都是表达对精神病人不承担刑事责任的不理解、不满甚至愤怒。那为什么法律会做这样不符合社会公众认知和期待的规定呢?在刑法中,要承担刑事责任,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包括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也就是说,你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可以控制自己做或不做一件事情。那么,哪些人不具备这个能力呢?首先是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一个过程,在“懂事”之前,法律认为,儿童是没有辨别是非、控制自己不做错事的能力的。所以,一个8岁的小孩杀了人,是不会被抓去坐牢的,因为他还“不懂事”,法律不强人所难。发生在小孩子身上,可能多数人能理解,但发生在精神病人身上,大家就不能理解了。其实道理是一样的,真正的精神病人虽然看似成年了,但心智和未满十四岁的儿童是一样的,他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无法认识这样做的后果。从本质上来讲,被精神病人伤害的人是被害人,精神病患者自己也是疾病的受害者。如果他是正常人,他也不希望惨剧的发生。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定的,不负刑事责任。”法律作出这样的规定是有法理依据的。但为什么广受诟病,其实是因为在实践中出了问题。精神病患者和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最大的不同在于,认定标准的不同。年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数字,通过出生证明、户口登记、身份证等可以确定,虽然也有可能存在不真实的情况,但概率较低。但精神病,完全依赖于鉴定确认,精神病的鉴定不同于人身伤害类鉴定,有明确的标准、精密的仪器、相对客观的检测结果。据了解,目前的精神病鉴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鉴定人的主观判断。而且,精神病的鉴定,发生于造成危害结果的行为之后,鉴定人事后的认定,如何能准确反映行为发生时,行为人是否可以辨认或者控制自己的行为。制度本身的设计没有错,但操作层面的诸多困难,会导致最终结果的不可信。

尤其是在案发时“看起来”和正常人一样的犯罪嫌疑人,怎么突然就成“精神病”了?很难不使人产生精神病鉴定中存在权力寻租的怀疑。这样的案例发生多了,人们就会对“精神病”产生本能的反感。于此同时,大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们周围,到底有多少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