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性精神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弘扬抗疫精神,护
TUhjnbcbe - 2020/12/27 2:46:00
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的由来年,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PsychiatricAssociationWPA)提议将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心理健康日”,又称“世界精神卫生日”。最终由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确定,把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生活的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我们变得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去好好的陪伴家人,更没有时间去倾诉我们自己内心的苦恼和郁闷。就如钟南山院士所讲,让重视新冠患者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和精神上的健康。在8月27日的记者会上,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上称,新冠疫情影响全球数百万人的精神健康。

世卫组织表示全球范围内,精神健康已经是一个被忽视的健康问题。全球有近10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影响,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精神健康存在问题,但是只有少数人能享受高质量的咨询和治疗,在中低收入国家,患有精神疾病、神经和药物滥用问题的严重,有75%以上的人不能享受任何治疗。

我们能做什么

通过简单的疾病科普,即可以帮助我们正视现实,摆脱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误解。让我们及早意识到周围的潜在的心理问题,更好的帮助到自己和他人。

关于精神卫生知识你要知道~

No.1

什么是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精神活动出现异常,产生精神症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的频度或持续时间,使患者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能力受到损害,最终符合现行诊断标准中的某类精神障碍的诊断。重性精神病指那些表现为严重的精神障碍的精神疾病,临床表现为精神功能受损的程度已经达到自知力严重缺失,日常生活功能严重受损,不能保持对于现实生活的适当接触,并且出现严重的幻觉、妄想、行为离奇、思维怪异等症状。精神疾病与糖尿病、高血压一样,仅仅是器官功能出了问题,与道德、品德无关,不应该受到歧视。

No.2

严重精神障碍有哪几种?

按现行的国际疾病分类,严重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伴发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

精神病复发的迹象有哪些?

不肯服药或自行停药体重减轻

难以理解的古怪言行晚上失眠

疑心重自笑自语

消沉、少语、闷闷不乐

兴奋话多容易发脾气

严重精神障碍能治好吗?

以精神分裂症或双相情感障碍为代表的严重精神障碍,病人经过及时系统的治疗,绝大多数都能好转或临床痊愈的。但因为这些疾病需要数年的维持治疗,而往往因为病人或者家属不重视维持治疗,擅自停药或者减药,导致了病情复发。严重精神障碍的治疗,强调全病程治疗,急性期与维持期都非常重要。按医嘱服药是治疗的核心。

得精神病后就是什么都不会做了吗?

得了精神病,在急性期,由于病人的感觉、注意力、思维、情绪都有明显异常,这个时候,病人很难去如常地工作和生活。但到了维持期或者以后,精神病人与普通人没有明显区别,智商几乎不受影响,历史上有精神分裂症患者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

No.3

精神病人可以工作、上学、结婚、生育吗?

只要过了急性期,病情好转后,精神病人各个方面的权利与普通人无差别。年出台的《精神卫生法》确保了精神病人的合法利益。因为服药可能对胎儿有影响,所以计划怀孕的时候,需要先和医生商量,看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No.4

目前对精神病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对于精神病,自五十年代以后,才开始有药可治,精神医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西药,结合心理治疗等会获得更佳的效果。“祖传秘方”或者打着高科技旗号的所谓“先进仪器”都不可靠。得了精神病,建议到精神科或者心理科就诊,正规服西药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心理小自测

请回答:“是”或“不是”

1.有些人或事是否很容易让你不开心?

2.有人对不起你,你是否超过半年还耿耿于怀?

3.你是否一路上对那个在公共汽车上或地铁里碰了你却不道歉的人很气愤?

4.你是否经常不想跟人说话?

5.你在做重要的工作,是否觉得旁人的说话打扰你,让你很烦?

6.你是否长时间地分析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某一行为?

7.你是否经常觉得别人看不起你?

8.你是否常常情绪不好?

9.你与别人争论时,是否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嗓门,导致声音太响或太轻?

10.你是否习惯于自言自语?

11.别人不理解你,你是否会发火?

12.是不是看喜剧片、听笑话也开心不起来?

13.是不是常觉得有人作弄你?

客观的回答上述问题,如果答案多为“不是”,那么恭喜您,目前您具有健康的心理,假设答案多为“是”那么,要提醒您要格外小心了,您的心理可能已经出现问题,影响到心理健康。若通过上述问题,您已经发现问题所在,应及时改善。

健康小贴士: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1、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2、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

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3、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

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4、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多数睡眠不良是情绪困扰所致,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都可能干扰睡眠。

焦虑往往导致入睡困难,抑郁则常常伴随着失眠早醒等问题。另一方面,睡眠不良会影响心理健康,加重心理疾病。睡眠不足会损害情绪调控能力,使负面情绪增加。

5、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是常见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缺乏持续两周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郁症。抑郁症可导致精神痛苦、学习无效、工作拖延,甚至悲观厌世。抑郁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需要及时防范。

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并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频等症状。公众要提高对自身情绪健康的觉察能力,及时寻求科学的评估方法,尽早求治,防止问题加重。抑郁症、焦虑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相结合而治愈,及时治疗有助于降低自杀风险,预防复发。

6、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药物治疗是针对许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精神类药物种类繁多,药物在用量、适用范围与禁忌、副作用等方面各有特点,精神类药物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

某些药物的滥用可能会导致药物依赖及其他危害。在用药期间,要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尊重医生的要求按时复诊,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行药物类别及用量的调整。

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应继续听从医生的用药指导,不可急于停药。自己任意调整药量甚至停止用药可能带来病情复发或恶化的风险。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其表现和程度因人而异,应向医生沟通咨询,切不可因为担忧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必要的药物治疗。

7、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

儿童心理发展包括感知觉、认知、语言、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各有其内在发展规律。在存在普遍规律的同时,不同的儿童在发展的速度、水平、优势领域等方面存在差异。养育者需了解儿童发展特点,理性看待孩子间的差异,尊重每个孩子自身的发展节奏和特点。越是早期的发展阶段,对一生心理特征的影响就越大。如果儿童的压力过大、缺乏运动、缺乏社交,将不利于大脑发育,阻碍心理成长。

儿童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惩罚是短期有效但长远有害的管教方式。比奖惩更有效的,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科学引导。养育者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成长。养育者要把握好尺度,即要支持引导,又不要急于干预。

在儿童发展中,有些“问题”其实是常见的过程,会随着成长逐渐消失。养育者有时可能会夸大或忽视孩子的问题,要开放地听取他人的反馈,或向专业人员求助。

8、预防老年痴呆,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

老年痴呆是一种发生于老年期的退行性脑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达到治愈效果,所以早期识别和干预尤为重要。

老年痴呆主要症状包括:记忆退化乃至影响生活、难以完成原本熟悉的任务、难以做出决策、言语表达出现困难、性格发生变化等。通过认知功能评估可早期发现老年痴呆。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老年人要多运动、多用脑、多参与社会交往,包括:保持规律运动的习惯、增加有益的户外运动、保持学习与思考的习惯、积极进行社会交往等。

9、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

人们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惧和排斥很多是出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实际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疗后,可以缓解乃至康复。因此,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效治疗,症状得到控制后,可以承担家庭功能、工作职能与社会角色。把患者排除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环境之外,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恰当的,会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新的压力。对于能够维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为其提供适当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和康复。

10、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人们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缓解。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减压方式看起来当时能够舒缓心情,但弊大于利,是不健康的减压方式。例如,吸烟、饮酒、过度购物、沉迷游戏等方式。虽然当时可能带来心情的缓解,但是也会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适应的问题。通过学习科学有效的减压方式可以更好地应对压力,维护心身健康。

第一,调整自己的想法。找出导致不良情绪的消极想法;根据客观现实,减少偏激歪曲的认识。第二,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获得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采用适量运动和健康的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情绪。判断什么是科学的减压方式,主要是看这种方式是否有利于更好的应对现实问题,是否有利于长远的心身健康。

策划:王爽

编辑:王爽岳奇

审核:刘晓佳

发布:雏鹰心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弘扬抗疫精神,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