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性精神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别让过度自卑阻挡你前行的脚步
TUhjnbcbe - 2021/5/7 17:44:00
别让过度自卑阻挡你前行的脚步!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自卑是人成长的动力,正是自卑让人有了向上的,自我完善的动力。”

自卑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

阿德勒对自卑感有特殊的解释,称其为自卑情结。

他对于这个词主要有两种相联系的用法:

首先,自卑情结指以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

其次,自卑情结指一个人由于不能或不愿进行奋斗而形成的文饰作用。

自卑情结是由婴幼儿时期的无能状态和对别人的依赖而引起的,对人有普遍的意义,能驱使人成为优越的力量,但又是反复失败的结果。自卑情感,是可以通过调整认识和增强自信心并给予支持而消除。

自卑的表现:

自卑的意思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

自卑的前提是自尊,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

自卑是一种自我否认,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对自己不认同的心理表现。

自卑主要的表现在于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而详细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敏感

过分敏感,自尊心强。弱体群体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唯恐被人忽略,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任何负面的评价都会导致内心激烈的冲突,甚至扭曲别人的评价,比如,别人真诚地夸他,他会认为是挖苦。他们非常敏感,跟他们交往时,必须谨小慎微,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在其内心引起波澜,胡乱猜疑。

2、失衡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弱势地位,使他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体验不到自身价值,甚至还会遭到强势群体的厌弃。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丧失自我价值体验,使他们心态失衡,陷入恶性的心理体验之中,走不出这个心理的阴影,就很难摆脱现实的困境。别人欺负他,即使内心不服气,也自认为是正常的,非常认同自己的弱势身份。这种强烈的自卑心理极易导致自杀行为。

3、情绪化

他们表面上好象逆来顺受,然而过分压抑恰恰积聚了随时爆发的能量。由于他们缺少应对能力,失业、离异、患病等生活事件很容易导致心理压力。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难以忍受,往往产生过激言行。

为什么你的自卑感会这么深?

1、遗传因素;

2、儿时经历;

当然,成年之后一些不好的经历,也会或多或少增强我们自身这种自卑感。但最核心的因素,还是来自于遗传因素和父母在小时候对我们的教育方式。

譬如内向的性格比起外向的性格,更容易出现害羞的心理,而这种症状,很大程度是来自遗传的。

在这个基础上,一旦后天父母运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即便是一个天性外向的人,也会产生一种“不好感觉”;当她面对父母时,这种自卑的压抑感,就会好像“心魔”一样涌现出来。

而在父母跟孩子之间,有一条能够起到深远影响的决定性准则,就是他们彼此之间是否建立“基本的信任感”。

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由于完全依赖母亲的哺育,所以相对于父亲,我们的心里偏向会更加信任母亲。

只要母亲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到我们的需求,我们就会由此建立对母亲信任的安全感。这就是母亲的角色。

至于父亲的角色,根据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曼夫妇,对近百名有父亲相伴成长超过22年的孩子进行调查研究所得,父亲能够对孩子将来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孩子的自尊心产生显著的影响。

那些在儿童时期与父亲拥有良好关系的成年人,自尊心的平均水平和对朋友或爱人的信任度,也显著高于那些没有这种成长经历的人。

换言之,如果父亲没有尽到自己作为父亲角色的责任,不是缺少陪伴孩子的时间,就是每次跟孩子接触都对他大声责骂、批评,对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信任,那么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孩子很难建立健全的自尊心,从而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

但不管父亲还是母亲,如果他们没有跟孩子建立互信的关系,就很容易“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各种谈判和惩罚”。

在这些父母的潜意识里面,对孩子会存在这样一种思想:你想让父母爱你,你就要实现我们对你的期待;否则,就要惩罚你,贬损你。

例如他们会跟孩子说,“你不早点结婚生儿育女,就是不孝”,“你做不完这件事,你以后都不要回家”,“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到,你简直就是个废物”等等。

严格的教育,一定要建立在足够的信任感之上。

否则,这种缺乏信任、得不到认同的教育后果,会导致孩子出现“自我认知错乱”的心理,无法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

他们不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就是用父母的评价去看待自己,也就是觉得自己很没用。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谈到一个观点,就是几乎每个人都存在自卑感。

自卑感一定是坏事吗?阿德勒对此矢口否认。事实上,要成其为人就意味着感到自卑。这对于一切人都是共同的,所以,他并不是懦弱或者异常的现象。实际上,这种情感是隐藏在所有个人成就后面的主要动力。一个人由于感到自卑才推动他去完成某些事业。在某人获得一项成就时候就能体验到一种短暂的成功感,但是与别人获得的成就相比较,有使他产生自卑感,这样就又激起他去争取更大的成就,由此反复有无止境。

尽管自卑感对所有积极的成长起着一种激励作用,但是它们也会导致精神病症。一个人能被自卑感弄得心灰意冷,以至达到万念俱灭,百事皆休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是一种阻碍因素而不是以一种激励因素对积极的现实发挥作用的。这样的人被认为存有自卑情结。按照阿德勒的理论,一切人都会感受到自卑感,但是在一些人身上他会引起精神病症,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却产生了对成就的需求。

自卑的人通常都会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总是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所以容易对生活失去希望,严重自卑的人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

自卑感是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根源,而且是在青少年时代埋藏的祸根。父母与教师对孩子的评价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贬抑性的评价:如“太笨”、“脑瓜不开窍”、“饭桶”、“蠢驴”等,都可能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她)产生自卑感。渐渐地蔓延、扩散,从而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引发出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这些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异常心理状态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正确的干预疏导,可能会危害终身。

自卑感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我们就可以由此让自己变得更好。

然而,当你的自卑感超过了某种程度,那你的一言一行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这时,你必须要有意识地解决这个问题了。

意津心理咨询中心

生活不易,小意与你一起面对!

如果你有什么想和小意交流的,

可拨打--,我们在这里等你!

意津心理咨询咨询中心由,湖北电视台《帮女郎在行动》特约心理专家、武汉电视台影视频道《九个小伙伴》栏目特约心理专家——贾如棋创办

“以人为本,立志做中国最好的心理咨询机构。”

业务范围: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家庭心理咨询、亲子教育、婚姻恋爱咨询、青少年心理、职场人际关系、企业咨询及EAP服务、企业和事业单位心理相关培训、危机心理干预等。

意津心理总线:--;

武汉总部咨询;

孝感分中心专用客服:47672990。

▼更多精彩推荐,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别让过度自卑阻挡你前行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