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性精神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蜕变从白色药片下解救鲜活的灵魂
TUhjnbcbe - 2022/3/10 15:22:00
早期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zqbdf/
本文节选自宁馨工作室萧芸导师《嘘,我们正在蜕变》一书!热线辑录

正下班的时间,父亲拖着无比沉重的步履回到家中。女儿房间的门敞开着,父亲叫了声:“小瑜!”女儿清脆的回应:“爸,下班了?”父亲微微有点惊讶,诚惶诚恐地走进了女儿小瑜的房间。女儿看了看父亲:“爸,你昨夜睡沙发感冒了吧,我给你找点药。”父亲坐在女儿的床边,女儿拿药端水给爸服用了。父亲说:“我饿了,你两顿没吃,也饿了吧,我来煮两碗方便面怎么样?”女儿答:“还是我来吧,你躺这儿休息一下。”父亲斜靠在女儿的床头,小瑜拉过自己的小被子给父亲盖上。

小瑜煮好了方便面,父女俩热腾腾地吃好了。小瑜说:“我来洗碗,你那身上的衣服太脏了,换下来我洗。”父亲乐滋滋换了衣服上班去了。

如此家常的场景也算乐事吗?这确实是快乐的事情。这个家庭遭遇暴风骤雨的肆虐已经有一年多了,17岁的女儿休学闹腾已经年余,父亲已经脆弱到女儿的一声咳嗽都有可能震倒的地步,他说自己的支撑能力只能按小时来计算了。

女儿终于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平常心来对待成长紊乱,成功逃离了终身依赖药物生存的厄运,父亲怎能不欣喜若狂呢?

小瑜是在非常优裕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小公主。爸爸是企业家,母亲是职位不低的公务员。她漂亮、活泼、成绩名列前茅、能力又强,似乎从来不需要父母为她操心,妈妈做家务,她也是积极的小帮手,性格也非常活跃,说说唱唱不停口,大家都叫她小八哥。

渐变开始于小瑜10岁那年。母亲生了个男孩,而父亲的经营事业正处于艰难爬坡阶段。母亲一个人带婴儿,难免支使小瑜拿尿布递奶瓶,做这做那的,对小瑜的关爱明显比以前少了。爸爸回到家先把弟弟抱起来亲了又亲,把小瑜晾一边馋的鼻子发酸。常常是,小瑜受不了爸爸妈妈的时候,就一个人跑外面发呆。

进初中之后,爸爸妈妈似乎都属于弟弟的了,作为姐姐的小瑜只能独自吞咽失眠长夜的无边惊恐。小瑜变得更加孤独、胆小,连考试都害怕。每次临考之前,她都睡不着觉。

进了高一,学生每晚都要在校晚自习,10点下课给小瑜带来不少恐惧。学校距家有5公里路程,尤其是有段路属于未开发的圈地,周围没有住户,路灯昏*。那时的她多么希望路口有爸爸在等待,但是爸爸顾不上她了,因为她长大了!可是小瑜不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到不需要爸爸的保护,她因此而郁闷,常常把自己关闭在房间里。

接下来青春潮勃发,身心有了许多特别的反应。她的成绩开始了滑坡,考试恐惧成为小瑜无法逾越的壕沟。偏偏一个男生悄悄传递过来的爱意又被老师和父母发现。父母把成绩滑坡归结于“早恋”,小瑜说这简直是胡说八道。在一次争执中,恼怒的父亲打了小瑜一巴掌。小瑜接受不了:成绩波动一点就贬值成灰姑娘了?父母到底还是重男轻女,彻底把自己不当回事了。小瑜绝望之后,上学成了应付,期末考试害怕结果,于是,她采取了逃离——生病了。不吃、不喝、不睡觉、不出门、发脾气、惊簌哭泣,尤其是仇视母亲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令母亲几乎不想活了,一家人都认为这孩子得了怪病。

听朋友说,某家有个儿子得过相似的病,是一个有名望的精神科医生治疗好的。

父母只求女儿能快点安定下来不至于耽误学业,于是带小瑜看这位医生。检查测试做了一大堆,医生倒是很谨慎地说:“这种状态说不好,有可能是少年抑郁症,也可能是单纯的应激状态,我也不敢贸然下结论。先吃点药平息发作吧,只吃半片,有效的话就可以确定是抑郁症。”

于是,小瑜吃上了一种非常昂贵的白色药片。尽管只有半片,但是服药几个小时之后,小瑜头脑明显清醒,有精神了,起床整理房间,看书写字带弟弟玩。可到第二周,这半片药的作用就不明显了。于是医生复查诊断:少年抑郁症。用药要加量,每次一片……就这样,不到两个月,小瑜的剂量就增到了两片,每月的药费高达元。但是,人还是时而发呆时而躁郁,并没有达到能坚持正常生活学习的目的。

小瑜对于药物的依赖越来越大,父母也觉得不对劲了,倒不是因为钱,而是进一步了解到那位人家的儿子吃白色的药片已经6年了,现在上大学还带着药片,根本就停不了。小瑜母亲慌了,赶紧查阅资料,才明白服用这种药超过三个月后,就很难停药,可能会产生严重依赖而必须终身服药。

通过朋友推荐,小瑜父母循着邮箱找到我们。

在我们的建议下,小瑜的父母开始着手减药。可是一减药,小瑜就闹腾得不行。我们基本上是三天一个计划,架着孩子往前走。一直到完全不服药。

在这段时期,小瑜处于非常状态,给父母的感觉像野兽一样无情无义,甚至经常对小弟弟采取暴力行为。生活完全失去控制,不讲卫生,不洗澡,不换衣服。凌晨三点还在网络上聊天,甚至半夜悄悄出门夜游。白天睡觉到中午,不漱口,不洗脸,不吃东西。睡觉不脱衣服、鞋袜,不盖被子,还不允许父母进房间。其间还经历了三天的绝食风波。

经历了多少次灾难性折磨已经无从记载,十余次,小瑜的父母都打算放弃。有一次,母亲实在忍受不了孩子的绝望状态的闹腾,又给了她一片药。我们告诉她,你这是在腐蚀孩子的灵*,剥夺孩子的性灵。终身依赖药物的人只是一个生命的影子,他们没有生命的实质。小瑜的父母认同了我们的观点,再也不给女儿喂药了。

就这样,虽然小瑜的情绪仍然不稳定,但在年6月恢复了学习。通过不断地抗争,不断地反复,每一次剧烈的应激状态之后,小瑜总会有稳定情绪的几天。逐渐地,应激状态发作的间隔时间加长,应激状态的持续时间缩短,自我调节能力也逐步增强,直到今天开始

1
查看完整版本: 蜕变从白色药片下解救鲜活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