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性精神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读自卑与超越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表现
TUhjnbcbe - 2022/4/18 17:27:00
病*式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19.html

书嗜少年老汤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同样也都有超越自卑感、追求优越感的渴望,但同时不同的人对自卑感的认知、对优越感的认定并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因此导致选择或正确、或错误、或合理、或扭曲的方法和途径。自卑的背后,是人对自身状况的不满和惶恐,正是基于这种不满和惶恐,才会倒逼各种改变现状的努力,从而才有可能在超越自我中实现人生意义。

我们几乎都有维护自我的强烈冲动,即使在外人看来是显而易见的错误,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去进行争辩甚至狡辩——在很多人内心里,承认和公开自己的错误和问题,就相当于是对自我存在和个人价值的否定。也有不少人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习惯于只从自己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看待事物,把个人的荣辱得失看得高于一切,对别人、对社会缺乏兴趣,受不了委屈、耐不住寂寞。还有的人对自己没有信心,害怕尝试、恐惧失败和挫折,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和别人进行沟通和合作,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些都是自卑的表现,但其实也是捍卫内心里优越感的表现。很显然,如果没能对生命的意义形成正确的认定和解释,就容易在生活中走上错误的道路。

但怎样才能驱动我们创造性地解读自己的经历从而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人生当中又有那些影响我们解读的因素?

本书是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作者阿德勒从“自卑感”这一核心概念出发,从家庭关系、学校教育、职业选择、婚姻与爱情等多个领域中选取案例,介绍了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了自己对于人生意义和个人价值的理解,并给出了诸多实用的建议。

本书直译应为“人生对你有什么意义”,之所以翻译为“自卑与超越”,是因为作者阿德勒在本书中把自卑感看作个体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认为自卑感是人类文化的基础,并且人人都想超越这种自卑感。

本书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心理学三巨头之一。他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强调社会文化和自我奋斗对个人的影响,是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极大地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01

寻找生命的意义:奉献与合作——我们对一切事物的认知都建立在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基础上。

“人为什么而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会经常探究这个问题。我们觉得似乎只有那种崇高热血的回答才能匹配这个问题,而很多人自认为只有平凡普通的追求,所以也就选择逃避对这个问题的思索。人往往只有身处逆境,原有的认知被现实无情打破,才会被迫不断去反思这个问题。

不管怎样,其实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及对生活的认识,萌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并通过这种理解指引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认知这个社会。反过来,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甚至包括在现实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阐释着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对于这种影响和作用,可能有的人会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少人可能在心里并没有什么概念。

每个人都会以特定的生活风格来看待世界,而这种特定的生活风格从童年开始便慢慢形成并逐步稳定。这种生活风格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自己的解释,并得出其中的意义,从而也导致人们在现实面前的不同反应。

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既受限于整个人类当下对客观存在的认知局限,也与个人对现实和人生的认知水平息息相关——这既导致每个时代下这种理解和解释总是相对的和变化的,也导致每个人的理解和解释都不相同。尽管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也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但我们还是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有些理解和解释会带来积极正面的力量,有些则会引发消极负面的作用。

本书认为所有错误与正确的“生命意义”均有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社会兴趣方面的缺失与否。并提出,一切精神患者,其根源均与缺乏社会兴趣有关,他们只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自卑与超越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