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医学,避不开中医。笔者不懂中医,只能根据有限的了解去对比中西医。
要谈论中医,必先讨论人类关于世界最根本的认识—哲学,比如哲学认识论的观点。德国哲学家康德:经验和理性都不能独立的提供认识。前者提供没有形式的内容,后者提供没有内容的形式。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使获得知识成为可能。这样的知识是真实的和客观的。它超越了知识拥有者的观点,并对一个独立世界给出了论断。但是知识客体却不依赖与我们的感知而存在,只是以一种让我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呈现给我们。换句话说,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
从哲学认识论角度看,医学(不分中西医)是对一种对人体的认识方法,科学医学(临床医学)也只是对人体的一种认识方法。中西医都不能认识疾病的本质。
其次要定义是科学是什么。在中文的语境中,受五四文化运动的影响,“科学”含义比较复杂,往往把“科学”和“准确、正确、光荣、先进”等含义画等号。我们不使用这些语义。
科学如同上文所说,是“可重复、可证伪、知识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不断更新的发明与进步等等”。从这一点看,中医绝对不是科学。
因此,中医是一种不同认识论基础上的医学。
中医不是人体知识散乱分布、毫无内在关联的这样构成一门学问,而是一套内在联系紧密、网络系统的医学。中医和西医一样,是一套系统完备的医学,完整的具备了“哲学认识论的基础—基础医学理论-人类疾病医学理论-指导治病实践和并能够反馈完善—理论发展”的特点。
从认识论基础开始对比中西医,就会发现二者的最根本的不同。
一是阴阳和01。现代科技的基础是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的基础是数学,数学最基本的概念就是0和1,就是有和无,一种绝对的对立关系,可以逻辑链条非常紧密的推理。而阴阳则不是,阴阳概念强调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推理过程是一种思辨过程,而不是逻辑过程。
中西医都有基础医学。西医是解剖、生理、生化等等一系列学科。中医则是*帝内经。*帝内经把人体做了定义,定义了中医的基本术语和概念。中西医都用临床基础学科,西医是病理、病理生理、诊断等学科,中医是脏腑经络学说、药物习性、气血理论、温病学说。
中医和西医都有药物学,不同的是对药物的认识,一个是阴阳理论衍生出来的寒热的性质判断,一个是基于不断分解的化学单体。
中医,同临床医生和非临床医学的分工一样,也有作为前端的养生理论和作为后端的康复学。中医和现代医学体系的各个分支可以一一对应,中西医是平行关系而不是附属、分支之类的关系,也不是对立性的关系。
但中医不是科学。西医的病人治疗、医生培养都有很明显的流水线式的科学特征,而中医的培养依旧只能是师徒体系。中医医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不同于科学医生之间关系,中医也不会出现西医中的回扣问题。
病人对中医学的水平评价方法都不同。看西医就认为“医院一级水平”都蜂医院,医院有资源集中的优势。病人看中医就会相信“中医秘方”,相信一个位于偏远农村的中医医生。
中医很难有严谨逻辑性证据。因为阴阳概念是模糊的,只能思辨,不能精确数理逻辑。科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凡科学命题必须有明确的检验标准,何时何地何条件必须说清楚。中医的基础无论气血学说、温病,或者经络学说都说不清楚,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更无法数值化、无法条理化、逻辑化。所以,中药也不能精确化,中药量都是几钱、少许,误差在“克”量级。而西药常常精确为毫克或微克。
中医理论无法形成严格的数理逻辑体系,带来的后果是一是很难自身内部深层整合,无法与现在的科学体系整合;二是无法把知识模块化。所以中医看病必须回到*帝内经这个原点进行辨证,而西医则会形成一整套以病理为基础的规范化治疗,这就是科学的“积木”特性,比如勾股定理是一个“积木”,我们直接使用勾股定理来断定一个边长而不需要讨论为什么勾股定理是对的。这就是科学医学的特点:直接使用结论而不还原到基础。比如生活中汽车没油需要加多少油、轮胎破了需要补多大压力的气这都是非常下意识的行为,不用回归到基础理论从空气成分、发动机原理来推论。西医明确一个疾病的诊断后,用什么药、用药量的大小是明确的规范,不需要讨论。因此有了“模块化”的认识方式,医生经短期培训快速上岗就成为可能,这个也就是大量中国赤脚医生担负其初级医疗保健任务的合理性。
中医无法是无法“模块化”的,这一特点至关重要。无法模块化就意味着中成药的无效或者是效用范围很窄。西医,用一种化学药物比如伟哥治疗某一种疾病比如阳痿是可以的,因为可以在一个明确病理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做出来一系列严谨的证据。但是,用一种中成药或者虎骨来治疗阳痿,是无法做成科学性的证据链条的,因为中药内的化学成分太多,无法在细胞水平进行实验。同样,中药注射液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果是单一化学成分尚可以做研究,多种化学成分,而且化学成分比例浓度并不恒定,怎么进行统计分析哪?
二是整体论和还原论。西医认识人体是不断分解的。肉眼把人体分为各个系统、器官,器官再分为不同组织,再用光学显微镜把组织分为细胞,再用电子显微镜把细胞分为分子,再通过物理、化学的方法来研究分子、原子在人体的反应。目前医学科学理论基础和实验基础都是在原子、分子层面的。现在的物理理论已经进化到弦论了,“弦”近似虚空,唯物主义又强调物质无限可分。世界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这个并没有公论。又是一个巨大的话题,不讨论了。
在还原论看来,肉体和精神是分开的,肉体疾病是可以量化的,而精神的问题心理疾病则无法量化,所以西医有精神病医生、心理医生,并不是临床医生;而中医没有并没有把肉体和精神彻底分开。
美国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在年“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他说:“今天占统治地位的疾病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分子生物学是它的基本学科。这种模式认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物学(躯体)变量来说明。在它的框架内没有给病患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留下余地。生物医学模式不仅要求把疾病视为独立于社会行为的实体,而且要求根据躯体(生化或神经生理)过程的紊乱来解释行为的障碍。因此,生物医学模式既包括还原论,即最终从简单的基本原理中推导出复杂现象的哲学观点,又包括心身二元论,即把精神的东西同身体的东西分开的学说。在这里还原论的基本原理是物理主义原理,即它认为化学和物理学的语言最终足以解释生物学现象。…在我们的文化中,早在医生们开始受职业教育以前,他们的态度和信仰就受到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它现在已获得教条的地位。生物医学教条要求包括“精神病”在内的所有疾病用物理机制的紊乱来解释。结果只有两种办法才能把疾病和行为调和起来;一种是还原论的办法,它说疾病的一切行为现象必须用物理化学原理来解释,另一种呈排外主义的办法,它说任何不能作如此解释的必须从疾病范畴中排除出去。
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引起了广泛的讨论。36年过去了,今天恩格尔教授的话仍然适合今日的医疗现状,好像轰动一时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并没有给今天的日常医疗带来什么变化。
就如同人类不可能拎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拔离地面一样,临床医学无法超越其科学本性的自我。所以说,恩格尔教授的“生物模式”的观点是对的,但是做不到。
尽管病人有心理上、社会上的需求,但一旦接受临床医学的治疗,病人和医生的目标都指向一个共同点-被明确分类的疾病,病人总是面对一个问题:能不能用某种科学技术方法把疾病治好,最后医生总是要面对一项规范的科学技术操作。无论医生、病人在感情上如何互动,他们的关系基础就是冷冰冰的理性的科学技术。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医看病极为类似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提出的看病模式。
笔者读了一些中医基础理论书籍,比如*帝内经,对中医学的认识方法有一点心得体会。科学医学话语体系的“五脏六腑”都是实体的、可见的器官,可以用仪器把器官按照组织-细胞—分子—原子这样逻辑再还原。器官的功能是单项描述的,比如肝脏总体是什么功能,里面有几种组织,每一种组织有什么功能。描述肝脏和肾脏的关系的语言逻辑是:肝脏发出一种结构(细胞或分子),到达肾脏,起到什么作用。而中医话语体系则不是,比如对“肝”的描述是肝承担了身体的某些使命责任实名,好像把肝脏的自身代谢活动和全身作用一起描述了;而肝和肾的关系就是三种加强、平、减弱。
中西医对解读疾病病因方法也不同。比如肿瘤。临床医学认为是一个细胞获得了无限增生的能力,原因是基因发生突变、比如受到辐射等等。快速猛烈的增生就是恶性,而慢性增生的就是良性。结论是必须把这样的细胞彻底杀死,当然现在人们认识到在几十年寿命内,完全可以带瘤生存,强调生存质量;这只是转换了治疗目标而没有转变认识疾病的方法。中医是没有癌症和良性肿瘤的概念的。中医关于肿瘤的理论非常多,内伤病因包括正气亏虚和精神情志失调,外源病因包括外邪侵袭和饮食所伤。
中西医对病人也不一样。临床医生以病理为基础,人是寄生在病理上的。服务的对象是病人—有了病理的人,重点在病其次在人。而中医看病先看人,根据人来辨“证”论治,重点在人,其次是证。按照这个逻辑,中医应该称呼自己的服务的人叫“证人”、“症人”。
最后,表明一下笔者对中医的态度。
1、一定会有很多人信中医。中医和中药确实在一些病人身上有效果,中医真的让一些病人满意了。这是事实。
2、中药无法脱离中医理论而存在,废医存药不可行。
3、用现代科技的知识和技术方法无法解读中医。
4、现代医学有很多弱点,中医可以拟补一部分。
5、中医内骗子很多,找中医看病、吃中药要慎重、慎重、慎重。
6、争论中医存废没有任何价值,鄙视中医、把信中医的人看低是一种偏执行为。抹黑中医是毫无必要,黑中医的浪潮被某个利益集团推动的。为未来考虑,还是尊重中医研究中医。
7、我个人努力去思考、研究中医的基础理论,力图有所突破。但我坚决反对昂贵的中成药、中药注射液,我个人也不会用中医方法来给人看病。
文
一医一世界(专注医疗领域,骨科医生)
新浪微博
一医一世界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贝壳社立场。
转载请注明来源:贝壳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