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
中风后抑郁60例,系我院住院、门诊及家庭病床患者,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52~70岁左侧脑梗死32例,左侧脑出血13例;右侧脑梗死8例,右侧脑出血7例。
1.2病例选择标准与程序
①依据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符合标准F06.32器质性抑郁者;经临床及头颅CT检查确诊脑血管病(中风);抑郁症状出现于中风以后;抑郁障碍随着脑血管病的缓解而改善;无证据提示抑郁综合征有其它病因。②依据HAMD量表总分(17项版本)达20分以上者,作为研究对象。
1.3方法
1.3.1实验分组
按随机排列表将入组患者编号,单者分入电针组,双数者分入传统针刺组。两组患者均不使用抗抑郁药。
1.3.2治疗方法
电针组取穴:百会、人中。者针尖向前方斜刺5~8分,后者向上斜刺5~8分,所使用之银针必须高压消*,皮肤用碘酒、酒精消*。采用G电针治疗仪,电量6V,疏密波型,频率2Hz,调节至患者感到能耐受而穴位局部肌肉轻微抽动为度。每天治疗1次,每次40分钟,6周为一疗程,本组共治疗30例。
传统针刺组取穴:百会、人中、内关(双)、神门(双)。诸穴均用捻转补法,每穴施术1分钟,留针40分钟,每天治疗1次,6周为一疗程,本组亦治疗30例。
1.3.3观察方法
指定一名不负责治疗的医生,治疗前对患者进行HAMD、SDS、SCAG量表测查,疗程结束后由上述指定医生对患者复测三量表。
1.3.4疗效评定
按HAMD总分的减分率评估疗效。
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
减分率≥50%为显效,25%~49%为有效,<25%为无效。
2结果
2.1临床疗效
电针组显效8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有效率90.0%。传统针刺组有效17例,无效13例。有效率56.7%。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8.72,P<0.01)。
2.2两组治疗前后SDS量表总分比较(略)
2.3治疗前后SCAG量表总分比较(略)
3讨论
3.1医院,以躯体疾病为主诉的抑郁症患者数未能获得及时诊断和治疗。Bridges的一项调查发现,医院例初诊患者中,以慢性躯体疾病为主诉时,抑郁症的漏诊率达48%。中风合并情绪改变,尤其是中风后抑郁症较为多见,但迄今为止仍有许多病例未得到及时诊断与处理。Folstein证实,中风患者比同等脑损害的外伤患者易于发生抑郁症。Roose通过定位诊断发现,脑卒中后的抑郁具有脑部特定部位损害的特征。
3.2在临床上中风后抑郁患者多主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情绪波动。进一步精神检查发现,患者心情低落、无望感、无助感、丧失自信、严重而深刻的失落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临床发现,男性脑卒中患者抑郁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与Robinson的一项调查结论一致。
3.3采用电针百会、人中穴治疗中风后抑郁症取得较好疗效,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此法疗效肯定,操作简便,无药物副作用,能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如果你觉得以上内容对你有帮助,请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