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现象概述
人类心理现象通常是指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部分
生理基础:
①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②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活动过程: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三者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完整过程。
2、个性心理特征:受个体的生物学特质和环境因素(生活、文化、教育等)不同,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发展各不相同.
心理现象:个性心理:(先天)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人格倾向性:(后天)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心理活动过程: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遗忘、思维、想象、注意等
情感(基本情绪,情感活动)
意志(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
(1)认知过程:
①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痛觉、温度觉。
③记忆: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回忆)三个过程
④遗忘分为部分遗忘,完全遗忘,暂时遗高,永久遗忘
遗忘规律:在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保持的数量减少了,遗忘的进展也渐渐缓慢了,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所以学习第二天要复习)
⑤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并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解决各种问题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⑥想象:一种思维活动,是人脑对己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知活动。
⑦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外界某种事物或自身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两个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3个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2)情感过程:
①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需要联系的体验,具有较相对高稳定性和持久性,不一定有外部表现。
②情绪:指主要与人的自然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外部表现明显。
③心境:是指一种较为微弱且持久的情绪状态是一段时间内心理活动的背景。心境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积极的心境有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益健康,消极的心境使人意志消况,降低活动效率,有害健康。
情绪与健康关系密切,能产生明显的心理反应,是心身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情绪的生理作用有以下三个途径:
a.通过自主神经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影响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
b、通过边缘系统影响内分泌代谢功能
c、通过激素作用于免疫细胞相应受体,影响人体免疫功能
现
(3)意志过程
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
①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②意志是成才成事的内在动力,不仅对主观世界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具有重要意义。
(4)人格
是指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
①人格倾向性:是人格中的动力结构,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决定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对象的选择、它制约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
人格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活动。
②人格特征:是人格的特征结构,是指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
人格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人格是随着个体的成长而发展成熟,是健康个体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的塑造是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人格是遗传与环境
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二、心理健康。
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它是一种在躯体、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都能保持完美和谐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志: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的标准
马斯洛和未特尔曼提出的十条
①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异对自己的能做出适度的评价
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⑨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我国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并能正确客观地反映事物
(2)心理与行为特点和心理年龄相匹配
(3)情绪稳定,积极与情景相适应
(4)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
(5)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和谐
(6)行为反应适度、不过敏、不迟钝
(7)在遵循基本社会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能实现个人动机满足个人合理要求
(8)自我意识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基本保持一致。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有超过75%的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有学者认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祖国医学提出“病由心生”、即认为疾病的发生与情志有关。不同以理情绪可真直接影响
人不同的脏器,从而影响人的健康状况。
喜→心恕→肝忧思→脾惊恐→肾悲→肺
七情致病
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如幸福、愉悦、希望等能让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
消极悲观的情绪体验,如恐惧,焦虑,愤怒:悲伤等能让机体的抗病能力削弱。
心理卫生
定义: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健康的心理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
自然环境、使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都保持良好或完美状态。
心理卫生工作的四个方面
一、从优生学角度、指导婚姻、配偶、受孕等过程,提高个体的心理卫生素质。
二、研究各年龄阶段(如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心理卫生特点。
三、研究各社会群体中的心理卫生问题,使人们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能良好的适应环、
四、研究个体主动积极讲究心理卫生的机制与措施,指导人们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改正不良行为与性格特征,掌握几种身心放松技术
心理发展分期:
从怀孕开始到出生:胎儿期
0-3岁:婴儿期
3-6岁:幼儿期
6-12岁:儿童期
12-18岁:青春期
18-35岁:成年早期又称青年期
35-65岁:成年期又称中年期,壮年期
65岁以后:老年期又称成年晚期
儿童期(6-12岁)
儿童期进入小学,自我意识,社会意识进一步发展,词汇日渐丰富,行为管理能力增强,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