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米森在所著《躁狂抑郁多才俊》一书就披露了这样的情节,牛顿喜怒无常,疑神疑*。为了争微积分的发现权,他不惜跟好朋友莱布尼茨翻脸。不仅是牛顿,历史上还有很多“疯狂天才”,美国总统林肯、尼克松、罗斯福,二战英雄将*巴顿,英国首相丘吉尔,画家凡·高,美国作家海明威,女星奥黛丽·赫本和台湾作家三毛,他们都是躁狂或躁狂抑郁患者。这究竟是偶然的还是说一个人的艺术细胞与精神状态有着直接关联呢?
作为一名精神心理科的护士,我了解到躁狂症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以情感高涨、思维奔逸、以及言语动作增多为典型症状。以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临床相,伴随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严重时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前段时间我院转来了一名年纪尚小的患者,年纪仅仅十三四岁的他画画创作能力不容小觑,但是画风却难言的灰暗难懂,他不允许任何人动他的东西,否则无论在哪个场合对任何人都会大喊大叫,严重时甚至会乱砸一些身边的东西。面对这样的“小霸王”,他的父母只好把孩子送到了这里来检查。经过初步判定这个小孩是常见的躁狂症症状。每天的隔离治疗与药物治疗让他一天天镇静下来,每一次打点滴进入他的病房中,我甚至难以开口打断他发呆的动作,这样的神态,给人的直觉便是他在认真的思考某一件问题。而他起初也是会用愤怒的眼神来警告他人,一幅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
那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瞥到他的画册扉页那篇彩色蜡笔画:一对夫妇挽着一个小男孩的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不禁一怔,我犹豫了再三后询问他:洋洋,你画的是你的爸爸妈妈和你吗?他闻言重重点了点头,继而又开始了那幅黑白花色的简笔画。走出病房后我便开始思考这一切的缘由在哪里,通过洋洋父母的渠道我们了解到洋洋的父亲常年工作在外,从他小时候开始见到孩子的次数便屈指可数,而母亲一人拉扯大孩子是极其不容易的,这就造就了洋洋现在缺少父爱的各种综合并发症。后来每次与洋洋交谈时都能看到他眼神中的孤独和求助。经过再三交谈他才开口:
我爸爸在外地上班,妈妈为了我很辛苦。妈妈让我准备考重点中学,她常说,为了让我考重点,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我知道这一点,我也努力了。但我总是烦,感到上学没劲。我经常画画来找到方式让自己冷静下来。但妈妈总是唠叨我,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我妈妈一去学校,回来就打我骂我。我心里就更烦,更生气。我知道这样子不对,我每一次都很后悔……
倾听了洋洋的心声之后,父母都懊悔又自责。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身心发育出现突变,神经系统的抑制与兴奋机能不够协调和灵活,控制力差。同时,成长、教育等方面的冲突带来心理上的变化,使青少年变得非常敏感,容易和成人对抗,一旦受挫,就容易形成爆发型人格。因此,应更加关照与保护才对,与其等到孩子一次次情绪崩溃来就诊,不妨多听听他们心灵深处的呐喊吧……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