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编译:熊坨坨
低收入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儿童更容易患上神经精神疾病,这是一个医疗界长期观察到的现象。
在近几年甚至有不少研究通过影像学扫描发现,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大脑构造都与收入更高的家庭长大的同龄人出现了不同。但是,这种不同仍然没有得到非常明确的解释,依然有不少观点认为可能是环境因素:包括环境中的压力、营养状况、环境污染等等。
然而,Nature报道了一项研究,解释了穷人家的儿童为什么更容易发生神经精神疾病。
01被贫穷吞噬的大脑皮层发表在Nature的一项研究用经济收入来做标杆,测量了“穷”对神经生理的影响。一群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扫描了名儿童的大脑,在校正了年龄、性别、种族基因的差距之后,他们分析发现,家庭年收入低于2万美元的儿童,与家庭年收入15万美元的儿童相比,大脑表层皮质直接就少了6%。他们进一步发现,对那些收入最低的家庭来说,几千美元的收入差距就足以造成儿童脑神经结构的重大改变,尤其是在掌管语言功能和判断抉择功能的脑区域!并且,他们的测试显示,儿童的认知功能,比如读写和记忆能力,会随着家庭收入的下降而下降。如上图,横坐标是家庭年收入(单位美元),纵坐标为校正后的皮质表面积。当年收入低于5万的时候,曲线变得更陡,在收入越低的区域,曲线变化率越高。正说明对最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来说,几千美元的年收入改变造成的神经功能影响非常大。上图下方的大脑地图中,暖色调标示的是变化最急剧的大脑皮质区,冷色调标示的是受收入影响最表浅的区域。虽然研究者也认为家长受教育程度与儿童脑皮质结构有关,但是在固化社会,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收入的关系本身就是正比。家长受教育年限与儿童大脑皮质表面积关系,呈正比为了证明这种脑结构的改变不是由于后天营养的关系,研究者接着转战产房,他们扫描了44名刚出生不久的由不同收入家庭产下的女婴的大脑。结果发现即使刚刚来到人世,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的大脑就已经比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小了。02父母贫穷,增加下一代精神疾病发病率对那些收入最低的家庭来说,带来孩子的影响还可能在精神疾病上。一项致力于“贫穷DNA”对精神疾病影响的研究由美国杜克大学的团队开展。由于精神疾病众多,研究团队选择了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但抑郁障碍发病率较高的儿童作为追踪目标。除了差别化的发病率,选择抑郁障碍的另一原因是,现在已经能确定基因SLC6A4与抑郁障碍有绝对的相关性。该基因负责编码一种转运蛋白,这种蛋白能够把大脑的信号分子5-羟色胺转运到神经元中。为了避免不同人种中出现基因差距,这个研究组采集了名11-15岁高加索儿童的血样,并且对他们进行了抑郁障碍和抑郁程度测试。同时他们通过大脑扫描来观察和记录这些孩子对压力的反应。然后研究者花了三年时间追踪这些儿童的情况,多次重复上述操作。结果研究者发现经济收入较低的家庭的孩子,他们的SLC6A4基因的甲基化基团更多,这使得5-羟色胺的转运减少。这样会让他们的大脑中的5-羟色胺含量对比起富足家庭的儿童更低,因此更容易导致抑郁障碍。并且他们指出,这种同个基因的不同改变,是在出生前就存在的。也就是说,穷人之所以更容易发生精神疾病,是由于贫穷把他们的表观遗传因素都改变了,他们的DNA使得他们生来就更容易患病。值得注意的是,5-羟色胺水平不止关乎抑郁障碍,实际上它与包括精神分裂症在内的多种精神障碍有关。研究者只是为了便于追踪和测试而选择了抑郁障碍。03与贫穷相关的脆弱染色体如果认为上面一个编码转运蛋白的基因太小的话,我们来看个大一点的遗传物质——染色体。上图中红色的部分是端粒酶,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染色体不随时间磨损。很不幸的是,近年发表在PNAS上的研究表明,穷人连用来保护染色体的端粒酶都更短……一开始,研究组调查了40名来自美国各大城市的9岁小男孩的染色体情况,发现家庭贫穷的孩子的端粒酶比家境较好的短19%。得到这个令人震惊的结论后,这个研究组快速的把样本量扩容到了,分析结果之后,他们发现,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家庭收入、儿童成长环境(包括家庭是否稳定)有极大的影响。经过统计,高中以上学历的母亲的孩子,其端粒酶比高中文化以下母亲生的孩子要长32%。家庭关系和生长环境动荡不安的儿童与相对安定的儿童比较,他们的端粒酶短40%以上。那么这个用来保护染色体的端粒酶长短到底有什么重要影响呢?研究表明,这又与精神疾病有关。端粒酶的长短与大脑中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转运有关,端粒酶越短,其大脑中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水平越低,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和其他一些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就越高。注:深色柱状为生活环境优渥儿童的数据,浅色柱状为环境较差较贫穷的儿童的数据。纵坐标为端粒酶长度,横坐标表示多巴胺敏感纯合子基因数量。即使不考虑贫困中艰难的成长环境、生长中要面对的更多风险因素,光是从基因上、从刚出生的生理结构上来说,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已经趋势性地出现了与富足家庭儿童的不同。这几项针对精神疾病、神经功能的研究更是指向了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如果贫困群体的数量加大,那么精神疾病的发病数量甚至发病率在总人口中都会增加。从更大的角度来说,中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之间也会出现该类疾病的发病率差距。并且由于整个国家社会层面的收入难以在短时间改变,无法通过改善外在环境来降低疾病发病率。04用高自尊对抗物质匮乏有一句流传的网络语言,说:“贫穷限制我们的想象。”在这句略带戏谑的话背后,是一个艰难的事实。在涉及到智商、语言、自控力等方面的心理和认知测试当中,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整体表现都低于同龄人的平均值。一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对美国多名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结构进行了分析。心理学家发现,那些家庭年收入低于2.5万美元的孩子们,要比家庭年收入在15万美元以上的孩子,大脑表面积小6%。这种差别主要集中的大脑区域,是负责记忆、语言加工、抑制冲动以及自我调节,这几种重要功能的。所以,贫穷可不仅仅是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它还损伤了我们的想象。更糟糕的是,贫穷还损坏了我们的心理健康。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贫穷是压力产生的主要源头:比如经济压力、学习压力、交往压力、世俗观念的压力,而这些压力源会导致焦虑心理、自卑心理、闭锁心理、抑郁心理甚至负疚心理。所以,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从高中毕业、被大学录取、获得学位的难度更大,成年后拿到的薪水更低,也更容易失业。这就形成了贫穷的恶性循环,最后导致阶层固化。如何打破“穷人恒穷”的恶性循环?那怎么才能打破这个“穷人恒穷,富人恒富”的恶性循环?一个对夏威夷考艾岛名儿童的追踪研究发现,并不是每一个贫穷的孩子都有悲惨的未来。一些孩子摆脱了贫穷的恶性循环,成长为有竞争力的、有自信的成功人士。另外一个对伦敦高犯罪率的贫民窟的追踪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这些从贫穷里走出来的孩子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具有高自尊。什么是自尊?自尊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总体态度。你可以来做个简单的测试,回答一下这几个问题:你是不是认为你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你觉得你是不是拥有很多好的品质?你对自己满不满意?你对自己持肯定态度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高自尊的人。高自尊的人,对自己的能力,还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是高度认同的,从而呈现出自信的形象。那些高自尊的人,还会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由于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表现出了社会所期待的良好形象,社会也会给他们良性的反馈,使得他们不断地提升自尊。但是如果你常常倾向于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如果你常常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你可能就是一个低自尊的人。低自尊的人呈现给社会的,往往是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自轻自贱等等,这些我们称之为自伤性的形象,自我伤害的“自伤”。高自尊是抵御贫穷的心理防线那么,自尊能不能成为一个抵抗贫穷的防御手段呢?那些从贫穷环境中走出来的孩子,真的是因为高自尊才获得成功的吗?我的实验室曾经做过这样一项研究,验证自尊的作用。我们把北京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分成了四类:来自富裕家庭的,高自尊与低自尊的大学生;以及来自贫困家庭的,高自尊与低自尊的大学生。我们扫描了他们的大脑结构,特别是位于大脑深处的一个核心器官:海马体。海马体是大脑的学习、记忆、压力管理等多种心理和认知功能的中枢。首先,我们发现,来自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海马体体积,平均值显著小于那些来自于富裕家庭的大学生。这个结果和之前的心理学研究一致,印证了贫穷不仅使得我们的物质环境匮乏,同时也影响到了我们的大脑结构功能。但是这个研究的另一个结果,让我们看到了破解掉贫穷诅咒的一线光明!我们发现,那些来自贫穷家庭但是高自尊的大学生,他们的海马体体积平均值,和来自于富裕家庭大学生的海马体体积平均值,没有显著的差别。这个研究告诉我们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尊会在贫穷所带来的压力源和人的心理世界之间建立起一道牢不可摧的防线,帮助人们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自尊是我们人类的一种重要资本,我们称之为心理资本。你家里有几栋楼房,有多少存款和投资,这些都是物质资本。物质资本的高低,决定了我们在物质世界是富裕还是贫困;而心理资本的高低,决定了我们心理世界是富裕的还是贫乏的,是丰富的还是寡趣的,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吗?那既然自尊这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自尊呢?现代心理学创始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说: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自尊不仅取决于成功本身,还取决于你对于成功的预期。增大成功和降低抱负,或者说,降低对于成功的预期,都能让你获得高自尊。听到“降低抱负”你可能会感到不舒服,都说人应该有宏图大志。反其道而行之,不就成了一个胸无大志的人?但其实,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合实际的预期。我们常常认为自己比一般人的水平要高,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如果我问你,你开车的水平怎么样?比平均水平高还是低?我知道你的答案是:比平均水平高。有趣的是,几乎每一个人都会这么回答。但是,所有人的水平都高于平均水平,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平均意味着,一定有一部分人在平均值之上,一部分人在平均值之下。不仅仅是开车水平,问其他问题,你得到的答案也是类似的。比如,大部分人会说他们的智力比平均水平要高;大部分商人会说他们比竞争对手更有竞争力;大部分足球运动员会说他们的贡献超过队里的平均水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我们总会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合实际的预期?自尊的自我保护机制事实上,这和我们对于自尊的自我保护机制有关。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小心翼翼地呵护自己的自尊。一方面,我们会主动去追求正面的反馈,另一方面,我们会主动规避别人对我们的负面反馈。在一次实验中,心理学家选取了两组大学生。他们对一组大学生说,你的手越能忍耐刺骨的冰水,表明你的心脏越好。另外一组大学生,却被心理学家告知,你的手越不能忍受冰水的寒冷,表明你的心脏越好。结果显示,那些被告知手在冰水里放得越久,心脏越好的人,他们把手放在冰水里的时间更长。只不过为了证明自己有个强健的心脏,这些人不惜忍受刺骨的寒冷。可见,人们对于“证明自己很好”这件事,是多么上心。刚才我还说到,我们还会主动规避别人对自己的负面反馈。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让一个人盯着镜中的自己,或者尝试从一堆人的声音中把自己的声音分辨出来。实验发现,假设测试者刚刚得到一些负面评价,那么他们盯着镜子中自己的时间就会变短,也更难以把自己的声音从别人的声音当中分辨出来。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在假装不认识自己,通过这种走神或者说逃避的方式维护自己的自尊。所以说,当我们获得负面反馈时,我们可能会刻意让自己的注意力分散,从而抵消负面评价的冲击,我管这种维护自尊的方法叫作“走神大法”。还有另外一种我们常用的,规避负面反馈的方法,叫做“代偿大法”。你肯定听过这样一句话:“虽然我丑,但是我温柔。”这就是一种代偿,也就是用一个我们擅长的特质,来代替、补偿我们不擅长的特质。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心理学家做了这么两件事。第一,心理学家假装给测试者测验了智商和情商。第二,心理学家问测试者,什么是预测幸福婚姻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那些被告知他们情商低的人,会说情商不能预测美满婚姻,智商才是关键。而那些被告知自己智商低的人,会说智商不能预测美满婚姻,情商才是关键。听懂了吗?就是说,那些认为自己有情商的人,就会说情商对婚姻才重要。那些认为自己有智商的人,就会说智商对婚姻才重要。这些测试者,就是在使用“代偿大法”,强调自己擅长的品质才是重要的、有用的品质。克服约拿情结,用成功建立自尊无论是“走神大法”也好,还是“代偿大法”也好,它们都是我们规避失败、呵护自尊的方法。但是,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刚才提到的自尊公式,自尊=成功/抱负。真正提升自尊的有效方法,是获得成功。你肯定会说,谁不想获得成功呢?成功是所有人都会去主动追求的。但是心理学研究发现,还真的不是这样。有很多人其实是害怕成功的,会主动逃避伟大的使命。发现这种现象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马斯洛曾经问他的学生,“你们谁将成为伟大的领导者?”学生只是红着脸,咯咯地笑,不安地蠕动。马斯洛又问,“你们谁计划写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学生通常结结巴巴地搪塞过去。马斯洛最后问到,“你们难道不想成为一个心理学家么?”所有学生都回答“想”。这个时候,马斯洛说到,“难道你们想成为平庸的心理学家么?这有什么好处,这不是自我实现”。学生们在“想不想获得成功”这个问题上,羞涩忸怩、回避躲闪的这种心态,马斯洛称为约拿情结。约拿是《旧约全书》里的先知,他一直渴望能得到上帝的差遣,去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但是,当上帝真的给了他一个光荣任务,约拿却逃跑了,躲避这个任务。约拿情结,指的就是人们对成功的回避,对伟大的拒绝,对成长的恐惧。马斯洛解释到,我们人其实不仅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害怕成功的原因,正是我们担心自己的自尊会受到损害。你可能担心高处不胜寒,成功会引起朋友或亲人的妒忌;你可能担心成功之后,自己暴露在聚光灯下,会经历很多尴尬;你还可能担心爬得越高,跌得越惨;你也可能担心成功只是昙花一现,荣耀转瞬即逝。其实,正是这种害怕成功的约拿情结,阻碍着我们获得成功,实际上也阻碍着我们获得真正的高自尊。马斯洛说,“如果你总是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本有的光辉,那么你的未来肯定黯然无光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阻止一个人登上巅峰的最大敌人,不是别人,而正是你自己。在《旧约全书》的故事里,约拿追随了上帝的指导,挖掘了自己的潜力,找到他自己人性中的光辉点,最后完成了这个伟大的使命。我也希望在你听了这一讲之后,能够反思你在生活中,是不是对你的自尊过度保护,是不是有约拿情结?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你的确有这些问题,那么你必须要作出改变了。在下一讲中我会进一步告诉你,为什么这种改变对你的人生至关重要,你应该如何自我突破。参考文献1.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