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医院优质服务工作的推进,医护人员积极践行各项优质服务举措,把制度从墙上请下来,以病人为中心,让被动服务转化为主动服务,深入病房了解病人需求,改善医患关系......一例例点点滴滴的事迹在我们临床工作中无时无刻的发生着:
1
篇一
为改善患者居住环境,慢性精神科工作人员每周清理病区周围环境,每天严格执行病区内环境卫生,给病人创造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因疫情原因,病人无法到花园散步活动,科室工作人员在病区遮阳棚上挂上了翠绿的葡萄藤,和喜庆的红灯笼,给冬天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每日给病人喂食牛奶、水果、营养餐等,冬季还特意给儿童患者熬制红糖梨子、橘子水。为患者清热润肺,增强体质,增加抵抗力,降低了儿少科患者冬季感冒的发生率。
2
篇二
精神科病人因为受病情的原因,导致人格、意志行为的改变,故在生活自理方面、自我管理方面都比较差,无法自行自我正常管理,经常就会因为病人生活用品被盗,病人与病人之间发生争执甚至出现一些暴力事件;家属所带的零用食品被其他病人偷拿去吃,自己没有节制一天一顿就吃完;还有些病员都已经放到过期发霉都还舍不得吃等等,常常就会因为这些琐碎的小事被家属提出反馈意见甚至遭到投诉。老年精神科在科主任、护士长的带领下,积极召开科室会议,讨论针对这些细节提出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在病区里建立公共物品储存柜,专门来为病人存放零食,每天定时定点安排护理员专人进行发放,护士长及组长不定时督查储存柜管理情况。经过长时间的精细化管理,不仅让病人得到了安全保障,为病区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隐患纠纷,而且让家属更加信任与满意。
对病人来说,护理人员像一缕春风,犹似一道阳光,一声亲切的问候,会令病人放下几丝忐忑,一双温暖的手,会令病人减去几分病痛。
3
篇三
老年一科谭娜医生,17年从医经历,在她的身上,始终闪耀着医者的光芒。作为老年一科骨干,她影响着周围的医生护士及护理员。
96岁高龄的唐爷爷在疾病的最后阶段,在家属放弃更加积极的治疗措施的时候,在全科医生为患者不能进食是否安置胃管争论不休时,谭娜医生主动向科主任请缨:“主任,我想做一个讲课,关于伦理,关于临终关怀。”有人质疑“日常工作都忙不完,谭医生真会找事。”带着争论的讲课开始,有的说“不打胃管饿死他么?”,有说“预期生存不超过半年,打胃管增加痛苦”。谭医生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或设问“如果是您,这个时候您怎么抉择”,引导估算患者生存期。“哦,生存期不到10天了”。她就是用这种方式引导大家去关心临终老人。为减轻患者每时每刻的痛苦,她竭尽全力,不能正常下班又有什么关系呢!
4
篇四
患者小孙是武侯区精神残疾患者,长期在我院特殊门诊开药治疗,由于小孙母亲在长沙*区就职,常年不在成都,由其外公外婆在郊县代为照料,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开药取药极不方便,从年开始,门诊主任张梦全程负责了小孙的门特定期开药,并将药物邮寄到小孙家中,指导其外公外婆督促患者正确服药;并耐心给予患者家属病情观察、生活照料、服药指导、及*策咨询方面的指导,积极为患者家属排忧解难。目前患者病情平稳,家属表示非常的感谢。
锦旗背后承载着浓浓的医患情怀,锦旗上真挚的话语,诠释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和友谊,医院的仁爱精神,以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出了医务人员的正能量,也是对我院医护人员的鼓励和鞭策。
5
篇五
在工作中,经常会听到家属说“任小丽大姐把我妈妈照顾的很好,我们家属都很放心,十分感谢”对啊,这就是她的爱心,责任心。因为在疫情防控期间,病员无法外出,老年四科任大姐组织教学为病员修剪头发,改善病员的精神面貌,每一个夏天她经常为了病人忙的汗流浃背,衣服湿透;冬天的时候看她穿的少,问她不冷吗?她总是笑着回答“不冷不冷,汗都把衣服浸湿了”。她付出的点点滴滴,都能让病人感到温暖,让病人得到安慰。
来源:医院订阅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联系-
推荐阅读
加群:各种专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