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医院:精神疾病的种类辣么多,哪些容易治疗,哪些比较难治呢?
好心情:其实这是个蛮复杂的问题,因为影响精神疾病预后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我们之前一直在强调的“疾病严重程度”、“治疗依从性”和“发作次数”外,下面这几个方面也关系到精神疾病的治疗效果,跟着好心情一起来了解下吧~
No.1发病年龄
通常来说,精神疾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越小,越不容易治疗。年龄很小就患病,往往意味着内源性因素(你可以简单理解成我们自身存在的某些Bug)在发病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怎么理解呢?打个比方,假如你购置了一套房子,但刚入住没多久就问题不断,那说明这个房子很可能是个“豆腐渣工程”。但如果是入住了五六十年后才出现问题,则多半是因为房子年久失修导致的,跟房子本身质量没有太大关系。好心情研究发现: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遗传因素是常见的内源性因素。有很多研究已证实,有家族精神病史的患者,他们的发病年龄相对较早,预后也较差。你想,基因出了问题,治疗起来是不是会相对更难一些呢?既往多数研究还发现,发病年龄太早,患者的神经系统还未发育完善,记忆功能、执行功能、注意功能、语言学习、社会认知等认知功能受到的损害会更大,这也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No.2病前性格
如果患者在发病前的性格很积极阳光,外界刺激是导致他发病的罪魁祸首,比如离婚、工作压力太大、家庭成员突然病故等,这种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好治;反之,如果患者在发病前有明显的性格缺陷,治疗起来就相对困难一些。性格有缺陷会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像有偏执性格的人通常都固执倔强、敏感多疑、情绪易怒,不会听取他人意见,这可能会大大降低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影响治疗依从性。
好心情提醒您,性格有缺陷可成为精神疾病复发的导火索。有性格缺陷的人,他们对外界刺激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正常人眼中的一些“小事”都可能导致他们再次发病。同事说她的闺蜜因为看到去年#河南突发暴雨加洪灾#的新闻,导致已经稳定一年多的焦虑症复发,严重时会出现心跳加速、坐立不安、手抖、胸闷、呼吸不畅等症状。你看,性格缺陷是不是对精神疾病预后的影响还挺大的?所以,如果精神疾病患者有不良性格,我们要帮他及时矫正,帮他培养开朗、豁达、积极、乐观的为人处世观。
No.3有没有共病
共病,通俗点说,就是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的疾病,这种情况在精神疾病患者身上比较常见。比如有些抑郁症患者会伴有人格障碍,有些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与酒精成瘾有较高的共病率。与单一精神疾病相比,共病的情况可能会让疾病的治疗一波三折。好心情专家:就拿双相情感障碍共病酒精成瘾这种情况来说吧,长期大量饮酒会影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感症状,让患者悲观、自我评价低、自责或后悔等负面情绪和行为更加强烈,这会影响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导致病情频繁发作,增加患者自杀企图和行为。精神疾病共病的情况还会让原本有效的药物变得不管用了,一位医生在网上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
他的一位患者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患上了抑郁症,医生让患者服用艾司西酞普兰,吃了一年后,患者感觉病情基本缓解了,便自行停药了。结果没多久,病情又复发了,患者又继续服用艾司西酞普兰,而且还加了药量,然而效果却不尽人意,患者感觉苦不堪言,便来找他看病。
这位医生在仔细问诊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这位患者新添了心慌、胸闷、失眠等焦虑障碍的症状,他就给患者调整了治疗方案,连吃了两周后,症状基本就缓解了。
这位患者的经历告诉我们两点,一是共病焦虑会增加抑郁症治疗的难度,二是虽然共病的情况会增加疾病治疗难度,但是也是有办法可以破解的,所以,如果你有类似情况也不需要过于担心。
No.4疾病的分化程度
好心情在这里先给大家科普一个概念:未分化疾病,是指患者出现的某些症状表现,经过检查无法确诊为特定疾病的情况。比如说有些患者的病情看起来既像是抑郁症,又像是精神分裂症,让我们傻傻分不清楚。如果患者的病情处于未分化阶段,那医生可能就无法明确诊断,更谈不上有效治疗,甚至会起到反作用。比如说双相情感障碍的标准治疗药物是心境稳定剂,如果给这类患者使用了抗抑郁药,可能会让患者由抑郁相转为躁狂相,进而加重病情。
No.5社会功能损害程度
如果患者的社会功能损害比较严重,比如生病后无法正常维持和参与社交活动,无法正常维持婚姻关系或家庭关系等,说明病情比较严重,治疗起来就会比较棘手;如果患者还可以学习、工作,有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意味着病情相对较轻,治疗难度就会小一点。
目前,社会功能的改善程度已成为评价精神疾病患者症状是否得以改善的重要指标。
以上这5个方面会影响精神疾病的治疗效果,好心情互联网提醒您:即便你的情况属于治疗有难度的一拨儿,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就像前面说的,虽然我们病情的治疗难度升级了,但并不是无药可治,我们只要乖乖听从医生的安排,坚持规范治疗,相信很快能从精神疾病的阴霾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