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依靠心理和行为支撑的,而人的行为与心理,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所以,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
学心理先学心理学效应——“心理”学“效应”。
人生的不断成长,建立在无数个改变的基础上——改变那个懒惰的自己,改变那个无知的自己,改变那个颓废的自己,改变那个欲望缠身的自己……这所有的改变,都有一个前提——你需要真正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究竟存在哪些需要改变的地方。
知识本身不是力量,只有转化应用了才能产生力量,学习后先内化再创新,融会贯通,才能一通百通。
下面精选了十位心理学大师的研究成果,分为十堂课,涵盖了许多心理学基础知识。
二、
第一堂课弗洛伊德“欲望”课:梦境与欲望交织而成的人性之网
弗洛伊德提到心理学,不能不想到弗洛伊德,任何一个对心理学略知一二的人,都熟悉这个名字。
出生于奥地利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年~年),犹太人,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他提出潜意识;主张人格结构的三层次;主张性欲论。他的很多学说,虽然一直以来都有很大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有创立新学说的杰出才赋,是一位先驱者和带路人。(从弗洛伊德生前,到他生后,再到当今,一直有很多反对他学说的学说。包括最早是他助手的荣格、阿德勒,这两人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本书后面都有他俩的课。另外如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在《魔*出没的世界》中对弗洛伊德的“性虐”论提出了深刻的怀疑,认为弗洛伊德的“性虐”理论在二十世纪对人类不光不是一种贡献,相反起到的是一种摧残和伤害人类心灵的反效果。还有,我记得好像是塔勒布称呼弗洛伊德为“神棍”?塔勒布是当代著名的怀疑论者,《黑天鹅》《反脆弱》的作者。不过据说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的私交很好。)
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与超我。
潜意识的本我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我们最为原始,属满足需求的思绪;同属潜意识的超我代表社会引发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伦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属于意识层次的自我则存于原始需求与道德/伦理信念之间,以此平衡。
第二堂课荣格“心灵”课:潜意识中的自我人格探索
荣格荣格(年~年)出生于瑞士,犹太人,是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分析学家,他是分析心理学的开创者。
荣格更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
荣格的家庭是一个对宗教相当热衷的家族,浓厚的宗教家庭氛围培养了荣格的神秘主义倾向。
年,荣格开始了连续的旅行,并专心探讨自己的潜意识。
荣格认为精神病患者的幻想或妄想是建立在自古以来的神话、传说、故事等共通的基础模式上的,因此他提倡所谓原型的观点。以此观点为基础,他广泛着眼于世界宗教中,而反对所谓的欧洲中心主义,不断努力促使支撑欧美文化的基督教与自然科学两者相对化。
所谓原型,指的是人心理经验的先在的决定因素。原型的存在促使了个体按照他的本族祖先遗传的方式去发生某种行为。从荣格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祖先能遗传给他们心灵世界。(日本推理小说四大奇书之一的《脑髓地狱》就是以祖先遗传的“恶”为因展开的想象,融合了小说与学术的精彩结合。)
荣格认为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一个人经常会用人格面具来掩饰真正的自我,这也是现代人所说的“角色扮演”,意指一个人的行为常常是为了契合别人对他的期望。
人格是由“面具”构成的。人格就是一个人所使用过的所有面具的总和,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面具,而且无时无刻不戴着面具。面具没有真假之分,只有公开面具和隐私面具的区别。时刻戴着面具,意味着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通过面具来表达的,心理障碍就是“面具障碍”。
在荣格的研究中,他用了很多特定的词汇来描述心灵的各个部分,包括经常被人们提及的“意识”和“潜意识”。这些概念源自于他大量的临床观察经验,涵盖他早期所做的词语联想的实验研究,而词语联想则是日后多种波动描记器的前身,也是心理情结这个概念的基础。
第三堂课艾宾浩斯“记忆”课:借助心理学探索记忆规律
艾宾浩斯,德国人,他是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最早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在年发表了一个实验报告,报告说明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每天遗忘多少,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到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是识记后48小时左右,如果不经再记忆,遗忘率则高达72%,所以不能认为隔几小时与隔几天复习是一回事,应及时复习,间隔一般不应超过2天。
第四堂课马斯洛“性格”课:在实践中不断修炼完美人格
年亚伯拉罕·马斯洛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犹太人,他是智商高达的天才(题外话:智商测试满分是,爱因斯坦是,一般认为90到是正常水平。但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智商测试是代表不了未来的,有很多测试分数低于正常水平最终却具有才华横溢的成功人生,也有很多测试分数超高最终却被证明一生碌碌无为,甚至过得远远不如一般人的成就。最初发明智商测试这套系统的学者自己就说过这套测试是为了帮助、提升人类的智力水平,它不是定型式的测试,而是辅助型的工具。结果后来有很多很可笑的人把它当成定型式的裁定工具,闹了很多深受鄙夷的“天生智愚论”的笑话。可悲的是还有父母、教师、组织的领导者深受这一套测试所得分数的影响,对孩子、学生、员工产生过心理上不可忽视的打击和伤害)。
马斯洛是美国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
如果说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马斯洛则是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马斯洛认为,当人的底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马斯洛在人生的两个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所以我们在一些书上只能看到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往往会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获得成就感。马斯洛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的人处于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觉。
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
一个人,最终追求的并不是奢华的物质财富,而是精神世界的充实。
第五堂课罗杰斯“自我”课:生命的过程就是成为自己的过程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年~年),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
罗杰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其流行程度仅次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当原来的自我与社会内化而形成的价值观产生冲突的时候,便会引起焦虑,为了缓解这种焦虑情绪,人们不得不采取心理防御机制,这样就限制了个人对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达,削弱了自我实现的能力,从而使人的心理发育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而罗杰斯创立的就诊者中心治疗的根本原则就是人为的创造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使就诊者能在这种理想气氛下,修复其被歪曲与受损伤的自我实现潜力,重新走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心理康庄大道。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罗杰斯的自我论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在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人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共同趋向。但他更强调人的自我指导能力。相信经过引导,人能认识自我实现的正确方向。
罗杰斯指出,每个人生来都会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并且都具有发展的潜能,在适当的条件下,人渴望学习和发现的愿望和潜能都会被激发出来。
人一旦对某种活动或某个事物产生兴趣,他就会倾注热情,就能提高从事这项活动的效率。
可能外界的压迫或者一时的发奋可以暂时充当动力,但是任何纯被动的行为是永远无法有效地持续下去的。只有拥有内在的动力——兴趣,奋斗、努力的行为才能够高效地持久下去。
第六堂课帕尔默“人格”课:每一种人格都有不同的颜色
海伦·帕尔默,他是“全球九型人格”的创始人之一。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反应和想法都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性格导致的。也就是“内因”不同,导致拥有不同的“世界观”,对每一事、每一物均有着不同的着眼点、不同的理解方式。
九型人格又名性格型态学、九种性格,如下。
第一型完美主义型:追求完美、原则和秩序的捍卫者、改进型;
第二型助人型:博爱型、成就他人者、助人型、爱心大使;
第三型成就型:实干家、实践家、成就者;
第四型艺术型:艺术家、自我主义者、浪漫型;
第五型智慧型:观察者、思考型、理智型;
第六型忠诚型:谨慎型、忠诚者、寻求安全者;
第七型享乐型:享乐主义者、创造者、活跃型;
第八型领袖型:天生的领袖、挑战者、权威型;
第九型和平型:和平主义者、追求和谐型、平淡型。
九型人格理论所描述的九种人格类型,并没有好坏之别,只不过是不同类型的人回应世界的方式具有可被辨识的根本差异而已。
第七堂课费斯汀格“谎言”课:谎言的假象需要我们亲自撕破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当你的行为与你的态度相反时,态度会有所改变以和行为保持一致。
利昂·费斯汀格(年~年)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
费斯汀格于年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要义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另一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借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该理论在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的主要理论,故而广泛用以解释个体态度改变的重要依据。
有什么方法能减少认知失调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有如下四种:
1、改变认知;
2、增加新认知;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
4、改变行为。
用哪种方法得具体事情具体区分,或综合运用。
第八堂课阿德勒“自卑”课:超越自卑才能活出自我
阿德勒阿德勒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近郊的一个中产家庭,犹太人。
幼年的阿德勒患了软骨病,身体活动不便,4岁才会走路,又患佝偻病,无法进行体育活动。他还被汽车轧伤过两次,5岁时患了严重的肺炎,连家庭医生都对他绝望了。然而,他意外好转了。他开始读书后成绩很差,老师向他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才是明智之举。
每次看到阿德勒的早年经历再看到他后来的成就,就像一部“励志片”一样振奋人心。
阿德勒被誉为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心理上或生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这就是人们潜意识中自卑感出现的源泉。每个人解决其自卑感的方式影响了他的行为模式。许多精神病理现象的发生与对自卑感处理不当有关。
对于人类的自卑感,是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首先提出,而后广泛流行的术语。
自卑情结有三个来源:1、器官缺陷;2、宠坏;3、疏忽。(主要都指童年时期)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自卑,要想帮助孩子从自卑到超越,阿德勒认为,家长和教师应该培养孩子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同样适用于成年人的自我超越。
20岁就患上一种肌肉不断萎缩的怪病,最后全身只有几根手指能动,终身坐在轮椅上,交流仅靠几个手指打出的字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时间简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在一次学术报告场上被一名记者突兀的问道:“您被禁锢在轮椅上,您不认为命运对您太不公平了吗?”观众们一时都沉默了,认为这种场合如此提问太不合适了,而霍金则面带安详的微笑,用能动的手指缓缓敲击键盘,屏幕上缓慢显示出他震撼人心的回答:“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我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刹时,掌声雷鸣。
第九堂课凯根“气质”课:人性的魅力任谁也无法抵挡
杰罗姆·凯根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纽瓦克。
凯根认为遗传对孩子的气质有相关的作用,但并不是单独起作用,更重要的是后天的经验具有气质的决定性,即使是先天的遗传也会服从于后天的经验调节。
这一理论鼓励即使先天不足,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培养孩子的魅力,即好的个人气质。
第十堂课沙赫特“情绪”课:远离失控的暗淡人生
沙赫特(年~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的研究兴趣是上瘾和情绪。
沙赫特认为,情绪的产生有刺激因素(环境事件)、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三者的整合作用。
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改变认知,是改变情绪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