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盗用必究
精神疾病是由一组精神症状群所组成的临床综合症,目前病因不明,但个体易感素质和环境不良因素的相互作用对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病程多迁延,表现在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精神活动出现障碍和精神活动之间的完整性出现不协调。
治疗原则
精神疾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强调全病程规范治疗,疾病相关的知识教育、社会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等治疗方式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药物根据作用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包括镇静剂)、情绪稳定剂和抗精神病药物。尽管这些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但仍带有多项严重的不良反应,从而导致病人很难长期坚持治疗。此外,由于发病机理不清,不同的发病机理会影响药物的选择,因此当下的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选用,通常是医生根据病人状况不断尝试和调整的过程。这个试错过程往往会影响病人对于治疗的信心,并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从而加剧精神疾病的治疗难度。因此,寻找新型的,更明确的治疗目标,更小的副作用的治疗方案,就成了当下精神疾病研究的当务之急。
如今,精神疾病的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精确度高、症状控制明显等特点,已经在功能神经外科取得较为广泛的应用。而且立体定向技术用于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解决了边缘系统的神经传导和神经递质受体分布,达到控制或消除药物难以控制的精神症状等目的。
手术与药物治疗的区别
药物治疗精神疾病,主要是药物通过吸收后,还要透过血脑屏障,再进入脑内神经细胞,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经酶催化发生化学反应,再通过相应的转运体输送、运转到神经细胞前突触,与相关的受体结合,阻断亢进的神经递质而发挥生物学治疗作用。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一般是2-4周,有的甚至要6周以上。药效还涉及到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力,如果结合力差,就更难以发挥治疗效果。如果神经细胞膜结构损害,受体数量、质量以及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都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使药物完全失效。这就是精神疾病到后来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无效的主要原因。
脑立体定向手术属于神经调控术,是指利用微创技术的方式对患者异常传导的神经核团进行靶向的调控,可直接作用于对应的神经核团,无需经过如药物般的二次转化,因此术后疗效会比较直观明显。为了确保手术安全,我们在影像学技术中引入了DTI技术,以此结合MRI、CT进行更加精确的神经调控靶点的定位,将定位误差控制在±0.1mm。精确的神经调控靶点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控制复杂的精神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虽然术后的患者仍需要继续服用药物进行维持巩固治疗,但手术可以提高患者对药物的敏感度和吸收能力,药量会缩减到原来药量的1/3,可以有效规避部分药物副作用。
虽然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疗效不错,但是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采用。一般建议病程在3年以上,年满18周岁且经过3种及以上的药物、心理辅导、传统电刺激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患者进行微创手术治疗,有符合条件的患者,医院进行更详细的评估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