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耻感(Perceivedselfstigma)源于希腊语,用来区分希腊奴隶与自由人的标记,代表耻辱和缺陷。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病耻感是指一种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内心耻辱体验,主要表现为社会刻板印象、偏见及歧视。
病耻感作为一种负性情绪体验,产生原因和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及疾病症状等相关。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者在面对患病的应激时,更容易表现出负性情绪体验。#医院#我们文化中常把心理问题与个人的精神素质联系起来,认为患上心理类疾病就是想不开,甚至贴上“承受能力差”、“意志薄弱”的个人标签,而文化中对疾病的污名化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病耻感。“不就是心情不好嘛,有啥好不高兴的?”“就这?太脆弱了吧!”“有手有脚怎么就当上废物了!”事实上,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比如失业、考砸带来的挫败感,这些都非常正常的情绪反应。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会带来躯体化症状,绝非简单的“意志薄弱”四个字就能概括。在社交媒体,常常错误地将精神病患者描述为暴力的、不稳定的、危险的,也加深了公众对精神病患者的消极印象,也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耻感。而来自家人的偏见,也会使患者缺少最重要的东西——亲友的支持。一项关于生活在英国的中国居民的研究表明,精神病患者家属认为精神疾病令人尴尬和害怕。55.7%的精神病患者得不到家人的支持,60%的患者家庭破裂,50%的患者没有朋友,40%的患者独自生活,只有5名患者得到了家人的支持。